Page 6 - 111_03.分項三、因應氣候變遷之農業生產環境評估與管理知識平台建置
P. 6

111年期中達成情形說明(請依需求增頁)








                                 轄下各單一/細部計畫之期中達成情形 (請條列敘述)

          1. 建立落花生與玉米田間觀測區,利用觀察資料建立DNDC模式落花生(台南14號)與

               MAIZSIM模式食用玉米(華珍)之本土化參數。
          2. 利用DNDC與MAIZSIM模式完成中彰雲、嘉南與高屏地區未來情境落花生與玉米生
               產模擬。

          3. 利用GLYCIM模式結合中央氣象局於綱要計畫產出之未來氣象資訊,模擬毛豆主要產
               區預期之產期。

          4. 針對樟樹完成「氣候-生長量」統計模型設計開發,可利用TCCIP之AR5基期氣候資
               料,模擬全臺樟樹連年胸徑生長量,確認架構可行。
          5. 已利用1986-2005平均氣候資料,模擬發現臺灣東北部300-600m山區、花東縱谷

               南段平原至山區(海拔約100-1100m)、臺灣西部大安溪以南至屏東縣低矮山區
               (中部約海拔500m以下、南部可達海拔1000m以下),皆是樟樹生長速率較高的

               地點。
          6. 完成水稻第一期作、不同生長期與災害航拍,以及光譜分析,13種高經濟作物災害
               航拍以及光譜分析共19幅

          7. 蒐集100 艘樣本船數 流刺網為主 )),依據 VDR 航跡判斷作業漁場,但因漁船會受到
               海況、魚群動態呈現不同的航速航向之航跡動態不完全一致作業規則,而期中運用

               15 艘主要之烏魚作業漁船的查報與航跡資料,修正與優化近十年刺網作業航跡判與
               作業規則。
          8. 完成前一汛期(110 年 11 月至 111 年 1 月 之速報服務,發布 11 筆「烏魚漁海況速

               報」、 10 筆「水溫預測圖」, 共計發布 21 筆
          9. 已完成肉雞與蛋雞產業受氣溫上升及減少災變損失網頁內容架構之建置。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