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111_02-3.分項二、氣候變遷下農業生產之韌性與逆境調適農藝作物韌性調適技術開發-有害生物
P. 6

111年期中達成情形說明








                                 轄下各單一/細部計畫之期中達成情形 (請條列敘述)

     3. 建立由強降雨所引發作物病害 (青蔥疫病、百香果疫病、玉米莖腐病) 的管理技術:

            1) 以近年的氣象觀測資料加上田間病害調查資料判斷,青蔥疫病在氣溫>24℃,

                 連續陰雨2天可能發生,連續陰雨3天則極可能發生。
            2) 百香果疫病在盆栽接種發病條件下,24-32℃與24-28℃最為嚴重,而套袋保

                 濕16小時以上則病害發生嚴重;果園田土浸水24小時產生少量游走子,但浸水

                 超過48小時則有大量游走子釋放。

            3) 以maxen病害分布系統軟體,收集國外玉米細菌性莖腐病的地理資訊,分析19
                 種氣候因子,以AUC值判斷找出影響程度高的氣候因子,初步建立複合因子的

                 玉米細菌性莖腐病風險地圖。



     4. 高溫環境落花生土壤病原菌探討與調適:

            1) 落花生採收後翻耕時間點對病原菌之影響,以採收後直接翻耕灌水,降低土壤

                 病原菌含量表現最佳,地下10公分、20公分真菌數可降低82.5%與86.8%。

            2) 利用氣候自動監測儀顯示111年3-6月雲林地區試驗田間地下10公分、20公分
                 所測土溫最高達33.4℃、31.0℃,平均土壤含水量為26.5-30.3 %、26.8-

                 29.1%,而覆蓋黑色塑膠布所測到地下10公分、20公分土溫最高可達35.5℃、

                 32.1℃,平均土壤含水量可維持30.7-32.6 %、30.4-31.3%。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