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正在進一步減少魚類資源,對全球糧食供應產生令人擔憂的影響

全球超過 30 億人每天至少 20% 的動物性蛋白質來自魚類,在孟加拉、柬埔寨、甘比亞、加納、印尼、塞拉利昂和斯里蘭卡等國家,魚類消費量佔每日攝取量的50%或更多。
然而,全球人口的急劇增長給野生魚類種群的健康帶來了巨大壓力。魚類捕撈量在1996 年達到高峰,三分之一被認定為過度捕撈。越來越多的人捕撈,導致獲得的魚越來越少,未來魚作為營養食品的可獲取來源將面臨風險,特別是在低收入國家。
除過度捕撈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氣候變遷導致的水溫升高可能會影響水體的存在和豐富度漁獲量,透過物種分佈的變化和捕獲物種的變化,影響可收穫的數量以及收穫的營養價值。
一項新研究考慮了過度捕撈和氣候變遷的雙重影響,並將海鮮中營養物質隨時間的變化情況進行量化。例如,據預測至 2100 年,水溫升高將導致海鮮中天然 omega-3 的供應量下降50%以上。在食物鏈的底部,自然產生omega-3 的微藻在較高溫度下生產力較低,這導致魚體內可供食用和儲存的 omega-3 含量較少。
這些預計損失是巨大的。雖然全球飢荒現在相對罕見,但約有 5000 萬人遭受「隱性飢餓」,雖然水產養殖可以幫助補充一些缺失的營養物質,但該產業也容易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 最近的研究預測,90% 的水產養殖將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其中溫暖的水域會增加疾病的爆發,有害藻華並影響飼料供應。
為此,聯合國呼籲採取行動藍色轉型,強調需要製定策略來實現健康、公平和有復原力的糧食系統,充分應對過度捕撈,努力平等獲得資源和市場,並減輕水產食品生產對環境的影響,我們期待這些策略能夠支持脆弱國家的營養安全,並考慮全球健康公平和海鮮的文化意義。
關鍵字
harmful algal bloom、nutr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