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農業計畫成果暨資訊交流平台

韌性農業計畫介紹

韌性農業計畫介紹

  1. 計畫起源: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現象日益明顯,面對暖化、降雨型態改變、極端氣候發生頻率與強度增加,農業部門首當其衝,農委會於2010年召開「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政策會議」,積極謀求共識及研議農業相關因應策略與措施,並依2015年公告施行之「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規定,依循行政院核定之「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綱領」(2017)、「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107-111年)」(2019)及農委會第6次全國農業會議(2018)結論,持續推動氣候變遷調適工作。
      於此政策方向之下,農委會辦理「因應氣候變遷及糧食安全之農業創新研究(101-104年)」與「農林氣象災害風險指標建置及災害調適策略之研究(105-108年)」等大型科技研究計畫,透過農、林、漁、畜之種原保存、耐抗極端氣候逆境選拔及農作物管理栽培技術研究,加強作物及林漁畜之耐抗逆境能力、降低其脆弱度;並透過農林地災害風險潛勢圖資建置、作物災害預警機制建構及防災與災害防護技術之研發與應用,降低農業面對氣候危害之暴露度。
        2020年更啟動「建構因應氣候變遷之韌性農業體系研究(109-112年)」大型科技計畫,持續傾注科技研究與應用能量,發展氣候智慧農業科技,建構韌性農業體系。
  1. 韌性農業之目標:
      本計畫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研究趨勢,設定氣溫上升1.5℃、農業可用水資源短少10%、災變天候增加等三大核心氣象情境,亟需透過相關風險預測與分析、精進因應調適策略/措施/技術,來擬定農業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用以維護農業生產環境、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穩定民生經濟及永續發展農產業,以降低農業生產脆弱度及強化其恢復能力,以建構韌性農業體系。
本綱要計畫扣合三大聚焦核心氣象情境
本綱要計畫扣合三大聚焦核心氣象情境
韌性農業專案介紹
建構韌性農業體系
  1. 綱要計畫各階段執行主軸:
      本綱要計畫「建構因應氣候變遷之韌性農業體系研究」為期4年(109-112年),依據計畫執行過程可分為3大階段,第一階段為109至110年度執行期間,規劃了五項執行策略/研究面向,包括:1.因應氣候變遷之糧食安全與農業風險治理、2.氣候變遷下農業生產之韌性與逆境調適、3.因應氣候變遷之農業生產環境評估與管理知識平台建置、4.氣候風險認知及氣象資訊在農業決策上的運用、5.因應氣候變遷之有害生物發生分析與調適策略,扣合三大聚焦核心氣象情境,致力於謀求利用跨領域整合資訊與調適技術。
        於第二階段(111年度)時,為加強各研究主題/項目與關鍵成果之間的扣合度,經過109-110年度執行成果檢討及審查檢視,整合精煉成為三大研究主軸,分別為:1.因應氣候變遷之糧食安全與農業風險治理、2.氣候變遷下農業生產之韌性與逆境調適、3.因應氣候變遷之減災調適資訊服務與知識推播。
      於第三階段(112年度)時,配合國際氣候變遷策略趨勢,農業因應氣候變遷之政策推動鎖定「減量」、「增匯」、「循環」、「綠趨勢」與「調適」等重點,其中增加碳匯部分由環保署跨部會中長程計畫(112-115年)中研提,而循環農業則已有「農業資源循環產業化推動與加值化應用」綱要計畫進行推動,故「因應氣候變遷淨零排放與調適之農業部門科學技術及策略推展研究」綱要計畫,因應氣候變遷造成之衝擊影響持續發生,除聚焦於「減量」與「綠趨勢」兩大主軸,並將「調適」與淨零議題進行整合性通盤規劃,執行主軸為推動農業因應氣候變遷,共同維護農業生產品質及產量之前提下進行各項減量科技作為為主。本綱要計畫配合政府推動,轄下農業氣象相關計畫移進科產科管綱要;其餘整併入淨零碳排綱要轉型為分項層級。各階段主軸重點如下圖所示。
  1. 預期成果:
      「因應氣候變遷之韌性農業體系研究」從社經層面剖析未來農業的變化,並運用TCCIP參考IPCC不同情境下未來推估氣象預測圖資,利用科學方法,分析2030、2040及2050年對產業的影響,提出調適策略與技術研發。
        本綱要計畫已推動執行3年多,累積豐碩研究成果,針對三大聚焦核心氣象情境,於農糧作物部分建立水稻、雜糧特作、果樹、蔬菜、花卉等關鍵品項調適作為;林業部分開發海岸林強風危害監測技術及建立經濟樹種未來情境生長量潛力地圖;水產部分則是優先建立養殖漁業面對高溫、低溫強降雨之調適作為;畜產則以強化改善畜禽環境設備與飼養管理,減少畜禽熱緊迫問題及建置畜牧業氣候變遷災害衝擊知識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