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 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之WGI及WGII重點摘錄
作者:科技部「台灣氣候變遷推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
- 前言: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繼 2021年8月9日所公布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第一工作小組「物理科學基礎」報告( AR6 WGI)後,於2022年2月28日公開第二工作小組「衝擊、調適與脆弱度」報告(AR6 WGII)。IPCC AR6 WGI主要公布最新科學重要陳述與發現,說明「氣候現況」、「可能的未來氣候」、「風險評估及區域調適資訊」、「氣候變遷抑制方式」;而AR6 WGII則說明「觀察及推估的衝擊及風險」、「現行調適及效益」等重點,摘錄重點說明如后。
- IPCC AR6 WGI – 最新科學重要陳述與發現
2.1 氣候現況
- 人類活動確實造成大氣、海洋及陸地暖化之影響,如世界各地許多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
- 近期氣候變遷的程度,是過去數世紀至數千年來前所未有的(包含大氣、海洋、冰雪圈與生物圈等系統)。
- 人為氣候變遷已經影響世界各地許多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自從第5次評估報告發布以來,極端事件(如熱浪、豪雨、乾旱、熱帶氣旋)的觀測及其受人為影響的證據均已強化。
2.2 未來氣候情況- 無論哪種排放情境,全球地表將持續增溫至少到本世紀中。恐於21世紀升溫超過1.5℃及2.0℃。
- 各種氣候系統的變遷與全球暖化程度直接相關。
- 人持續性的全球暖化將增強全球水循環,其中包括水循環變異度、全球季風降雨、乾濕事件的嚴重程度。
- 在二氧化碳排放持續增加的情境下,海洋及陸地的碳匯作用效果較差。
- 過去及未來的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許多變遷,在未來數世紀至數千年是不可逆的。
2.3 氣候變遷之風險評估及區域調適資訊- 在局部區域及短期尺度上,氣候的自然驅動力及變異,會調節人為氣候變遷的程度,但無法改變百年尺度的全球暖化趨勢。
- 隨著全球暖化加劇,各區域將更頻繁遭遇氣候變遷複合性衝擊,某些因子的變遷將更為普遍與顯著。
- 隨著冰層崩解及海洋環流劇變,部分複合性極端事件應納入風險評估。
2.4 未來氣候變遷之抑制- 從物理科學角度而言,需淨零碳排才能控制全球暖化程度。如大幅、迅速且持續地減緩甲烷排放,可抑制氣溶膠造成的暖化效應,並改善空氣品質。
- 不同的減碳強度情境(高排放、低排放),將在數年內對溫室氣體與氣溶膠濃度、空氣品質等造成可分辨的成效。
- IPCC AR6 WGII – 衝擊、調適與脆弱度
3.1 觀察及推估的衝擊及風險
- 人為導致的氣候變遷將超越自然氣候變異的影響,如更頻繁且更高強度的極端事件,將導致廣泛的負面衝擊。
- 在各領域及區域中,最脆弱的族群及系統所受到的影響有所差異。天氣及氣候極端事件的增加將使自然及人類系統超過其所能調適的能力,造成無法逆轉的衝擊。
- 氣候變遷下,生態系統及人類的脆弱度在不同區域間有明顯的差異,包含社會經濟發展、非永續海洋及土地利用、不平等、邊緣化、歷史與現行的不平等模式(如殖民)、治理。大約33至36億人口生活在氣候變遷的高脆弱度環境。有高比例的物種在氣候變遷下顯得脆弱。現行非永續的發展模式將增加生態系統及人類在氣候危害的暴露度。
- 全球暖化將在短期(2021-2040年)內升溫至1.5°C,增加多種氣候危害,現行生態系統及人類將面臨多種風險。風險的程度將取決於脆弱度、暴露度、社會經濟發展、調適等的趨勢。需短期內控制全球升溫在1.5°C內,才能有效降低未來氣候變遷將所產生的損失及損害,但無法完全削減。
- 氣候變遷衝擊及風險逐漸複雜且更難以管理。各種氣候危害將同時發生,多種氣候及非氣候風險亦會產生相互作用,進而導致複合性(領域、區域)整體風險。
- 相較於控制全球升溫1.5°C內的情況,若在未來幾十年中,即使暫時性升溫超過1.5°C,人類及自然系統仍面臨額外的嚴重風險。根據超過的程度及延時,即便全球暖化緩解,部分衝擊亦無法逆轉。
3.2 現行調適及其效益- 目前在各領域及區域中,各種調適規劃及推動進展,已產生了多重效益。然而,調適進展的分布不均,存在著調適缺口。許多行動優先考慮降低目前及短期的氣候風險,進而降低了轉型性調適的機會。
- 可行且有效的調適選項是存在的,可以降低人類及自然風險,但不同領域及區域間仍有差異。面對社會不平等問題的整合性及多領域解決方案,根據氣候風險做出有所區別且跨系統的因應措施,可提升不同領域的調適可行性及效益。
- 部分人為調適措施已面臨軟性條件的限制,仍可透過財務金融、治理、體制及政策等方式克服,而部分自然生態系統調適則已面臨硬性限制及瓶頸。隨著全球暖化加劇,損失及損害將增加,無論人類活動及自然系統之調適將面臨無法突破之困境。
- 不當的氣候變遷因應作為可能導致脆弱度、暴露度及風險增加之困境,如需修正將有困難且代價高昂。不當調適可透過彈性、跨領域、包容式、長期的調適行動規劃與執行予以避免,並為許多領域及系統帶來效益。
- 調適的關鍵在於推動條件,包括政治承諾與落實、體制框架、政策及工具,並需有明確目標及優先事項、強化對衝擊與解決方案的知識、調動並取得妥適財務金融資源、監測與評估、包容式治理程序。
3.3 氣候韌性發展(Climate Resilience Development)- 目前已觀察到的衝擊、推估風險、脆弱度的強度與趨勢、調適限制等證據顯示,全球氣候韌性發展行動相較於先前AR5的評估來得更為迫切。全面、有效且創新的因應可促成綜合效益,降低調適及減緩之間的權衡取捨,並促進永續發展。
- 當政府、公民社會及私部門做出包容式的發展選擇,優先考慮風險降低、公平及正義,並將決策程序、財務金融、行動整合至各治理層級、領域、時間尺度,即能實現氣候韌性發展。
- 氣候變遷毫無疑問已經影響人類及自然系統。未來十年採取的社會選擇及行動將決定中長程路徑實現氣候韌性發展的程度。重要的是,如果現行溫室氣體排放不迅速降低,尤其是當全球暖化於短期超過1.5℃,氣候韌性發展願景將更受限制。氣候韌性發展願景可透過包容式治理、妥適正確的人力及科技資源、資訊、能力、財務金融等予以推動。
- 小結
IPCC報告,更加確認人類對大氣、海洋及陸地暖化的影響是無庸置疑的,近期地球氣候系統與其各面向的變遷程度,是過去數世紀至數千年來前所未有的,人為氣候變遷已經影響世界各地許多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依據第六次評估報告所預估,無論哪種排放情境,全球地表將持續增溫至少到本世紀中。如果無法在未來幾十年內大幅減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暖化幅度在21世紀內將超過1.5℃或2.0℃。全球暖化將直接造成氣候系統的改變,包括極端高溫、豪雨、乾旱發生頻率與強度的增加、強烈熱帶氣旋比例增加等。調適行動將可以減少對人類和自然系統的風險,也強調氣候調適行動的廣度及重要性。整體而言,氣候變遷及其相應的風險強度及頻率,很大程度取決於全球所採的溫室氣體減量及調適作為,全球於接下來10年所採取的社會選擇及行動,將是決定未來能否實現氣候韌性發展的關鍵因素。
-
※以上文章節錄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之知識服務-摘要報告,原始出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