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農業計畫成果暨資訊交流平台

提升水稻、小麥水分利用效率之韌性生產調適

(7) 提升水稻、小麥水分利用效率之韌性生產調適

年度目標(O)及關鍵成果(KR)

目標(O)
解明臺灣環境下水稻生育日數變化與抽穗期基因間關係,及建立水旱田輪作區域小麥節水栽培模式。
預期關鍵成果(KR)達成情形
O7KR1:透過抽穗期調查,完成100個水稻種原之6個抽穗期基因分析
  1. 完成100個水稻種原6個抽穗期基因HD6, EHD1, RFT1 HD1, DTH8 and GHD7 的基因型分析,用來了解此6個抽穗期基因在參試品種間的基因型差異。
  2. 參試稉稻品種於第一期作抽穗所需日數介於75-99天之間,第二期作抽穗所需日數則介於50-75天之間。參試秈稻品種於第一期作抽穗所需日數介於83-106天之間,第二期作抽穗所需日數則介於54-90天之間。
O7KR2:完成早熟水稻及中晚熟水稻用水量調查。
  1. 一期作調整栽培期後的用水量臺南13號8190m3/ha較正常插秧的臺南11號9470m3/ha,可節省10%以上用水。二期作臺南13號用水量為7050m3/ha,臺南11號用水量為7590m3/ha,可節省5%以上用水。
  2. 一期作產量部分,臺南13號調整栽培期後的產量5950kg/ha比正常栽培期之臺南11號產量6370kg/ha減少產量約7%。
  3. 一期作調整栽培期後的臺南13號生育日數111天較正常插秧的臺南11號133天縮短22天。二期作臺南13號生育日數91天較臺南11號103天縮短12天。
O7KR3:透過水旱田輪作區域小麥節水栽培技術,節少水資源10%以上。
  1. 完成彰化縣大城鄉水旱田輪作區域小麥農藝性狀、需水量調查及收穫,作為建立節水栽培模式之背景資料。
  2. 2019-2020年小麥全生育期用水量為4,970 m3,主要需水時期為播種初期灌溉,其次為分蘗盛期、孕穗期、抽穗期及開花期,皆為少量灌溉。本年度小麥抽穗日數為59天,成熟日數133天,株高88.1 cm,每公頃產量3,616 kg。全麥粉粗蛋白質含量及沉降係數分析結果顯示,全麥粉粗蛋白質含量12.8%,可達中高筋小麥品質,沉降係數358秒,顯示種子無穗上發芽情形
  3. 完成水旱田(麥稻)輪作區域水稻需水量調查與插秧,結果顯示,2020年一期水稻全生育期用水量為12,508 m3,主要為初期二次整地及分蘗盛期~抽穗期用水。
主要績效指標(KPI)達成情形
主要績效指標(KPI)達成情形
O7KPI-1:建立水稻節水栽培管理技術,抽穗期高水分利用效率分子標誌篩選平台。
  1. 已建立EHD1、RFT1與HD6三個基因共三組CAPS (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分子標誌,及HD1基因發現了11個SNPs與11個indels,DTH8基因發現了14個SNPs與5個indels,在GHD7的基因發現了12個SNPs,可作為分子標誌使用。
O7KPI-2:透過水旱田輪作區域小麥節水栽培技術,節少水資源10%以上。
  1. 於一期作利用早熟水稻延後插秧一個月,可較正常期插秧之中晚熟水稻節水10%以上。
O7KPI-3:透過水旱田輪作區域小麥節水栽培技術,節少水資源10%以上。
  1. 已建立水稻-小麥輪作節水栽培模式,並可有效節水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