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農業計畫成果暨資訊交流平台

因應氣候變遷及國際趨勢遠洋漁業產業調適及布局之研究

(6) 因應氣候變遷及國際趨勢遠洋漁業產業調適及布局之研究

年度目標(O)及關鍵成果(KR)

目標(O)
研析我國遠洋漁業調適及佈局策略。
預期關鍵成果(KR)達成情形
O6KR1:透過釐清農業現行面臨氣候變遷之前在糧食風險及對社會經濟面之衝擊,作為氣候變遷糧食安全與韌性農業決策支援之根基。
  1. 完成蒐集和分析蒐集及分析IOTC、SIOFA和CCSBT組織結構,和該等組織通過各魚種別的管理措施和資源評估結果。
  2. 完成蒐集和分析氣候變遷對鮪漁業資源的影響,顯示氣候變遷對不同地區和不同魚種的影響(包括資源量變動和分佈變化)各有差異,尚未有定論。
  3. 完成蒐集和分析我國印度洋鮪延繩釣業管理措施。
  4. 完成我國鮪延繩釣產業結構分析,包括漁業規模、漁獲物種類、漁船作業和漁獲物銷售模式。
  5. 完成蒐集印度洋鮪延繩釣船隊的成本資訊,並初步析108年各組別漁船(大釣大目鮪組、大釣長鰭鮪組、小釣一般組、小釣冷凍黃鰭鮪組)的成本效益。
O6KR2:透過調適策略檢討與研析,精進農業調適策略,提升產業調適認知與能力。
  1. 考量國際管理趨勢、氣候變遷影響,及國家對資源使用的競爭等因素,設定不同情境,完成各組別漁船在不同情境下的最適船隊規模 。
  2. 整體調適策略應加強專業人力教育和培育漁船人員的氣候變遷教育,以使各利益關係人(包括漁民、漁業公司/業者等)瞭解氣候變遷對漁業管理和經營可能帶來不確定風險,包括找尋漁場的成本可能增加、漁獲配額可能減少、漁獲情形可能不如預期等。
主要績效指標(KPI)達成情形
主要績效指標(KPI)達成情形
O6KPI-1:完成氣候變遷對我國農業體系之影響與調適措施之效益評估。
  1. 氣候變遷對於三大洋的鮪資源量和地理分佈造成改變,進而影響漁獲量、捕撈成本和漁獲收益。
  2. 但氣候變遷造成資源量增加或減少,則有不同研究、不同魚種、或不同地區則或有不同的結論,顯示氣候變遷對鮪資源的影響仍未有定論。如中西太平洋地區的鮪類資源量減少,且有往東和往北移動的現象。大西洋則長鰭鮪、正鰹和黃鰭鮪資源量增加,但黑鮪資源量減少。印度洋整個區域平均CPUE增加,長鰭鮪和黄鰭鮪的平均CPUE增加,而南方黑鮪和大目鮪略降。
O6KPI-2:完成因應氣候變遷之韌性農業調適行動方案。
  1. 考量國際管理趨勢、氣候變遷影響,及其他國家對資源使用的競爭等因素,設定不同情境,完成各組別漁船在不同情境下的最適船隊規模。
  2. 就對上述最適船隊規模之分析結果,並考量現有我國各組別漁船的漁船數和印度洋鮪釣作業管理規定等,提出各組別漁船的船隊規模調適策略,以供我國管理印度洋鮪延繩釣漁業之參考,促使漁業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