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農業計畫成果暨資訊交流平台

本期焦點

農民自主防災-農作物災害預警平台及APP推廣

農業試驗所  姚銘輝 研究員

  1. 極端天候時代來臨-掌握氣象資訊與農作生產之關鍵
      全球極端氣象災害近年愈趨頻繁地威脅農作物生產活動,尤其是豪雨及颱風發生對於台灣農業的影響更形劇烈,每年造成農作物平均災損達50億元以上。由於台灣地形起伏大,加之多變的氣候環境,栽培農作物種類相對多元且複雜,雖然地理條件適合農業發展,卻也處於西北太平洋地區颱風侵襲的主要路徑,過去30年(1990-2019年)間,颱風所造成災害損失高達69.58 %;雨害約占16.76 %,如何減輕天然災害造成農業損失嚴重問題,除了目前政府所推動之農業保險,快速理賠讓農民儘快復耕,同時藉由科技研發能量強化災前防範機制,協助農民提早獲知近期天氣變化與可能的致災氣象,將其運用在田間作業排程規劃與強化防災措施準備,方能有效降低生產成本與災害損失。
      地區性氣象預報功能開發是災害監測、預警通報及防災技術強化之基礎,中央氣象局「368鄉鎮預報」,讓民眾更能掌握小區域、短時間的天氣變化,因此,農委會特請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開發農作物生產區氣象預報功能,產製未來7日的天氣資訊,專區氣象預報項目與鄉鎮預報相同,且更接近農業生產區實際位置,提供在地農友更細緻精確的氣象預報資訊。
圖1
圖1 歷年農作物受損災害別比例及每年平均災損金額(1990-2019年)
  1. 農民自主性防災-農作物災害預警平台之簡介
      「農作物災害預警平台」(https://disaster.tari.gov.tw/ARI/)於107年5月正式上線,以作物生理特性、不同生育階段及易致災臨界氣象條件為基礎,結合中央氣象局即時觀測資料與氣象預報作業,針對各鄉鎮市區主要栽培作物與農業專區進行”週 ”時間尺度之氣象災害精緻化預報,並同步開發”氣象&農業防災APP”,提供農民平時氣象資訊查詢與早期災害預警用,本平台主要有三大服務功能:
    1. 「作物災害預警功能」: 以各鄉鎮市區種植面積最多之五種農作物作為預報重點,預報未來7日可能發生之災害類型,同時結合作物防災栽培曆的生理致災條件,以紅、黃、綠燈號呈現災害狀態與危害程度,紅燈表示嚴重程度最高,依序是黃燈,綠燈表示無災害狀態或尚未達預警程度。
    2. 「農業專區預警查詢功能」: 台灣許多重要作物生產區常是跨鄉鎮,提供93個重要作物生產區之精緻化氣象預報,同樣依據作物生理致災條件作為警戒值門檻,提供各縣市農業專區之風、雨、低溫及高溫害預警資訊,並以簡易燈號呈現災害狀態與危害程度,同時配合APP功能的開發,讓農民更輕易取得災害資訊,以進行防災作為。
    3. 「農業氣象資料查詢功能」: 包括氣象站觀測及鄉鎮預報資料,目前已接收的氣象觀測資料,涵蓋中央氣象局氣象測站時、日、月觀測資料,本平台提供查詢各測站即時、2週歷史觀測及特定日期區間氣象時序圖,亦針對各天氣因子提供時段統計與氣象分析評估服務,以及下載全台160個農業站觀測日資料供農業氣象學術研究之用。
圖2
圖2 農作物災害預警平台入口網站
圖3 109個農業氣象預報點(93個農作物專區 + 16個農委會所屬單位)
圖4 農業氣象資料查詢功能
  1. 洞察機先-運用氣象資訊強化災害應變能力
       『氣象&農業防災』行動應用程式(簡稱APP),使農民透過手機可即時查詢各作物專區預報及警示資訊。農作物災害通報APP功能與農作物災害預警平台同步,提供查詢各作物專區相關介紹、不同災害即時警示燈號及氣象局警特報資訊,有助於提早進行災害防範工作。目前包括Android與ios雙版本供下載安裝使用。
       農民可直接於APP查詢專區簡介、警示燈號、預報資訊及觀測資訊,專區簡介提供作物基本資料與圖片;警戒燈號提供查詢各專區不同災害(強風、豪雨、高低溫)即時狀況,以紅、黃、綠燈號警示之,同時依此警示狀態主動推播訊息至用戶端手機,以達到主動預警之功效,另外,各燈號可連結各個災害之防範建議訊息,協助農民進行災害防範工作;預報資訊提供民眾日常查詢未來一週農業專區天氣預報,預報項目包含溫度、相對溼度、風向、風級、3日降雨機率時序圖及天氣狀況。觀測資訊提供溫度、露點溫度、相對溼度、風向、風級、降水量及日射量過去兩週歷史觀測資料時序圖。以期透過預報了解天氣趨勢,觀測啟動作為的操作方式,提升早期預警與積極防範的執行成效。
圖5
圖5 氣象&農業防災APP

氣候變遷新知

韌性農業最新消息

   高屏地區近年暖冬頻率增加,農民栽培管理模式仍維持原有習慣,未依氣候改變進行調整,造成恆春地區洋蔥生育期生育不良。遂提出採收前水分管理、田間病害防治、生育期灌溉技術等注意事項供農友栽培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