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農業計畫成果暨資訊交流平台

本期焦點

淺談經濟性魚介類養殖因應氣候變遷調適技術

水產試驗所 - 謝易叡、劉恩良

  1. 發展珍珠龍膽石斑魚高溫逆境養殖管理模式
      隨著全球溫室氣體濃度不斷攀升,全球氣溫上升亦造成水產養殖生物因高溫大量死亡,影響漁民收成造成損失。因此本計畫擬建立高溫逆境下石斑魚之管理模式提升產業韌性。110年研究發現,臺灣養殖石斑魚中,青斑(點帶石斑;Epinephelus. coioides)、虎斑(棕點石斑;E. fuscoguttatus)之高溫耐受性與龍膽石斑 (鞍帶石斑;E. lanceolatus)及龍虎斑 (珍珠龍膽石斑;E. fuscoguttatus♀* E. lanceolatus♂)相比較弱。實驗結果顯示,龍虎斑在高水溫(37°C、4小時)處理後最快恢復進食(36°C與35°C結果亦同),龍膽石斑次之而其餘較慢,且若長時間(大於6小時)水溫超過37°C則容易造成魚隻傷亡。因此在面對未來高溫逆境下,放養龍虎斑或龍膽石斑可能較容易渡過炎熱的天氣,且須盡速縮短養殖池水溫過高之時間以維持魚隻健康。
圖一、上方為體色正常之龍虎斑,下方為高溫逆境後體色變異之龍虎斑,連續高溫使體色由深轉淡,可作為未來預警之參考。
  1. 吳郭魚耐寒飼料精準投餵期程
      吳郭魚具有容易養殖與繁殖、對環境與疾病抵抗力強、成長快等特性 ,肉質佳且無細骨,屬雜食性,對飼料的蛋白質需求不高,飼料成本低廉,適合高密度養殖等優質養殖條件;且吳郭魚的附加價值高,肉及鱗片皆可利用。近年來強烈大陸冷氣團常造成養殖吳郭魚大量凍傷及凍斃,影響漁民生計甚鉅。2021年初寒流來襲,嘉義地區出現10度以下低溫,嘉義縣府昨統計新一波寒流造成養殖漁業災情,以吳郭魚損失3萬3000公斤較多(自由時報2021.01.10)。為降低氣候低溫造成養殖魚類的損害,以飼料添加物增加魚類對低溫環境的耐受能力,藉以提高魚類在環境低溫期間的存活率。本中心利用配方飼料提高吳郭魚低溫耐受性:實驗以尼羅吳郭魚實驗魚種為Oreochromis niloticus,分2組實驗組:各為脂肪酸添加組(N=15×3)、脂肪酸添加維生素C組(N=15×3)與對照組(N=15×3),飼料中添加脂肪酸以魚油和玉米油(各添加2%)為主,維生素以Vitamin C(100ppm)為主,飼料中粗蛋白含量28%; 進行8週投餵與採樣,每尾起始平均體重9.95±0.20 g;投餵試驗後每尾平均體重29.63±2.06 g,對照組與實驗組每尾均重並無顯著差異(p>0.05)。降溫試驗中在20小時內水溫從20℃降至10℃,在9℃~10℃維持6小時之後,20小時內水溫再從10℃上升至20℃。各組活存率為對照組:43.5±16.4 %; 脂肪酸添加組:100 %; 脂肪酸添加維生素C組:92.6±7.3 %。實驗組活存率高於對照組2倍以上(如圖二左)。實驗組吳郭魚全腦所含n3系列高度不飽和脂肪酸(n3HUFA)亦顯著高於對照組(如圖二右)。
圖二、活存率與吳郭魚全腦所含n3系列高度不飽和脂肪酸(n3HUFA)之實驗組對照組差異

氣候變遷新知

韌性農業最新消息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為增進國內外氣象、海象及防災科技之學術與技術交流,訂於本(111)年6月7日(二)至8日(三)於臺北世貿南港展覽館,辦理「111年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此研討會與2022臺灣地球科學聯合學術研討會(TGA)聯合舉辦。
因應氣候變遷,農委會2019年推動「韌性農業計畫」,成立至今滿127年、作為農委會技術幕僚的農試所與農委會其他單位合作,已連續二年發表韌性農業計畫的對策與研究成果,農試所所長林學詩日前接受農傳媒專訪,剖析農業部門的調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