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農業計畫成果暨資訊交流平台

本期焦點

鳳梨釋迦採前落果現象與產業調適研究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 張芳魁 助理研究員

  1. 建立鳳梨釋迦高溫落果指標
      鳳梨釋迦是臺東地區最主要的經濟果樹之一,也是國內重要的外銷果品,主要產期為12月至翌年4月。受到冬季異常高溫(暖冬)的影響,果實經常發生樹上後熟、提早掉落的現象(圖一),導致農民損失慘重。未來全球暖化,冬季氣溫逐漸升高,生產鳳梨釋迦將面臨更大的挑戰。本研究建立鳳梨釋迦的高溫落果指標,可廣泛應用在防減災的策略與措施上,進而減少災害的損失。
      本研究分析不同產期(12月至翌年5月)落果率與採收前21天不同高溫時數的累積日數之相關性。結果指出,高溫日數越多,產期的總落果率越高。其中,26℃以上的時均溫,時數只要1個小時,該累積日數與落果率即有極高的正相關(R2=0.8947)。當「時均溫」達28℃以上、1個小時(圖二A),或是達27℃以上、2個小時(圖二B),或達26℃以上、3個小時(圖二C),只要發生1天即有5%的落果率。因此,28℃1小時、27℃2小時或26℃3小時可作為高溫落果的風險指標。
圖一、鳳梨釋迦抽心落果現象
圖二、 採收前21天不同高溫時數之累積日數與不同產期鳳梨釋迦總落果率之相關性
  1. 探討鳳梨釋迦生理落果之其他影響因子
      本研究試驗不同整枝模式對採前落果的影響,結果指出不論是拉低營養枝條的數量增加,或是應用水平棚架使營養枝條水平分布,皆對採前落果沒有顯著的影響。分析植株留果比值(留果數/主幹周長公分數)與落果率的關係,如圖三所示,樹上留果越多,落果率越高,呈顯著正相關(R2= 0.54, p<0.01)。分析植株葉片營養元素與落果率的關係,如圖四所示,葉片鉀含量與落果率有顯著的負相關(R= -0.675, p<0.01),鈣含量與落果率呈顯著的正相關(R= 0.711, p<0.01),此現象仍有待進一步研究釐清,究竟是導致採前落果的原因,亦或是受其他因素調控的結果。
圖三、鳳梨釋迦不同產期單株落果率與留果比值(留果數/主幹周長公分數)之相關性
圖四、鳳梨釋迦不同產期單株落果率與葉片鉀(A)和鈣(B)含量之相關性
  1. 提出鳳梨釋迦產業調適策略
      本研究提出5點鳳梨釋迦產業調適的策略:(1)利用產期調節技術,控制主要產期在12月下旬至2月下旬間,將落果風險降到最低(如圖五所示)。(2)掌握氣象變化,在26℃或27℃氣溫出現時,利用噴霧(水)設施降低果園溫度。(3)採用合理留果量之栽培方式(以樹幹周長公分數的1-1.2倍數值為留果數量),增強植株對逆境的耐受性。(4)調整產區,適地適種,避免在氣溫較高的地區生產。(5)持續進行耐高溫品種之選育工作,創造產業發展的新契機。
圖五、近十年(2011-2020年)臺東地區11月到翌年5月每日氣溫達到落果風險指標(時均溫27℃以上,達2個小時以上)之機率

氣候變遷新知

韌性農業最新消息

為提高稻米產業競爭力,加速調整產業結構,並穩定農民收入,本(2)期作的投保期間自6月1日起至8月31日止,農委會呼籲,請農民朋友務必把握時間投保,以維護自身權益,詳情可向當地農會洽詢。
陳吉仲指出,這2、3年來全球人類的生活有重大轉變,極端氣候、covid-19疫情,還有戰爭,都衝擊了我們的世界觀,為了確保2300萬人民的糧食安全,農委會必須確保農業的氣候變遷調適策略執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