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焦點
111年度「建構因應氣候變遷之韌性農業體系研究」研討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11月28日(星期一)於集思台大會議中心舉辦111年度「建構因應氣候變遷之韌性農業體系研究」研討會,邀請韌性農業計畫團隊及產業機關單位,共同分享近3(109~111)年的研究成果。本活動以「氣候變遷下韌性農業調適方案」及「因應氣候變遷之農業風險治理」為題,分別盤點重點農產品項(水稻、果樹、畜產、養殖漁業)之調適策略,且針對2030~2050年未來農業生產環境的變化及風險,農業部門調適政策、措施及調適技術之效益評估,期待將調適技術研發成果落實於產業應用之目標。
- 導入科研技術,研擬產業調適方案,減緩氣候變遷衝擊
農試所說明,該所自109年起統籌「建構因應氣候變遷之韌性農業體系研究」綱要計畫,整合農委會各場試所、法人團體及大專院校科研力量,聚焦於氣溫上升1.5°C、農業可用水資源短少10%、災變天候增加等三大氣象情境,針對重要農糧作物(水稻、雜糧、果樹、蔬菜)、養殖漁業(石斑魚、吳郭魚及白蝦)、畜禽業(乳牛、乳羊、白羅曼鵝)研發調適技術。透過本研討會呈現計畫亮點成果,包括強化基礎建設、穩定生產環境、提升作物或漁畜韌性,以及佈建調適網絡等策略,研擬相對應的實施作為,其最終目標為強化臺灣農業生產體系之韌性,減緩環境變遷的衝擊。
- 落實調適技術,鏈結產業需求,維護農業生產體系韌性
農試所表示,氣候變遷是長期性的問題,應透過未來情境推估資訊,建立因應調適的解方,才能提升農業生產之韌性,以維護糧食安全。因此除了研發調適技術外,本計畫亦著重各類別農作物之氣候衝擊與風險評估基礎資訊推估,以辨識氣候風險;系統性盤點農業調適追蹤架構,以確認調適缺口;長期累積氣候變遷與調適策略知識,以建構調適決策支援系統。其目的在落實調適技術,提早為氣候變遷做準備,提供產業韌性之所需,維護我國農業生產之永續。氣候變遷已是必須共同面對的事實,農委會已結合學研各單位投入相關因應之政策及科研佈局,未來將逐步推動產業因應及調適轉型。本次研討會邀集產官學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期待能攜手合作,鏈結科研成果與產業需求,建構我國韌性農業生產體系,一起為台灣農業努力。各節次成果發表影片如下,邀請大家一同來關注韌性農業調適技術吧!
韌性農業執行成果及落實情形
產官學共同與談
節次一、氣候變遷下韌性農業調適方案
1-1.因應氣候變遷下水稻產業調適策略與作為
1-2.氣候變遷下果樹產業調適策略與案例分析
1-3.氣候變遷下畜產業調適策略與作為
1-4.氣候變遷下養殖漁業面臨之挑戰與調適準備
節次二、因應氣候變遷之農業風險治理
2-1.2030-2050年農業生產環境的氣候變化
2-2.2030-2050年農業部門糧食生產與需求的風險(糧食供應平衡)
2-3.農業部門氣候變遷調適政策與策略-成果與未來方向
2-4.農糧調適措施、技術之盤點與效益評估
韌性農業最新消息
「產地蔬菜大缺,瓜果、根莖、葉菜,無一不缺啊!」 正暘農產位於中南部最大蔬果集散地西螺,觀察蔬果市場數十年的總經理黃志漢大嘆:「入冬後氣候還是炎熱,壞死的太多了,加上氣溫這幾天大降,蔬菜生長速度又變慢,整個供應跟不上,這還是數十年來第一次看到。」。
首波寒流來襲,台東地區評估17、18日溫度降至攝氏11至13度,恐造成釋迦裂果、荖葉霜害,台東區農業改良場籲農友做好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