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農業計畫成果暨資訊交流平台
緊接由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時任臺西試驗場)楊助理研究員一男報告「文蛤養殖水色與藻相管理」,藻類的功能包含:(1)代謝掉水體中有害氨氮營養鹽;(2)水質環境指標;(3) 文蛤食物營養來源。藉由文蛤池中藻類季節性的變化介紹,高溫期如何安全處理並維持水色,以及最適養殖管理來避免有害藻類形成是成功養殖的關鍵。最後由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許助理研究員嘉閔提出「利用豆仔魚及虱目魚等多元工具魚成功預防低溫寒害的案例分析」,文蛤苗自 109 年 5 月放養,經歷110 年初寒流,因同時放養豆仔魚及虱目魚,即便寒流期間虱目魚因低溫死亡,但豆仔魚可耐低溫並持續清除絲藻,相較於只放養虱目魚之文蛤池,可節省除藻人力成本與降低文蛤被絲藻覆蓋之死亡率,截至 110 年 5 月初次收成存活率仍達九成以上。
針對高接梨穗易受寒害之情境,該場藍玄錦助理研究員應用研發之木黴菌TCT768及TCT-P001微生物製劑處理,可使高接梨穗於連續10℃以下低溫達22小時以上之環境,能獲取足夠之養分,維持生長。調查結果顯示,其較未處理者之花穗受損率減少15~23%;後續果實生長上,亦有促進果實生長膨大之效果,使平均果重增加14%,並提高果實風味及糖度1°Brix以上。
陳吉仲指出,近年極端氣候加劇,農漁民個人要承擔天然災害與市場波動的風險,加上COVID-19疫情與烏俄戰爭等世界大局勢的改變,加重農業面臨的挑戰,因此農委會今年以「韌性農業」農業為目標,打造讓農民安心生產、消費者安心消費的農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