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農業計畫成果暨資訊交流平台

本期焦點

111年度甘藷管路灌溉技術示範觀摩會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楊采文 助理研究員

甘藷管路灌溉計畫緣由

  臺灣降雨時間與空間的分布顯著不均,能利用的水資源僅有總降雨量的18%,近年遭逢嚴重乾旱事件時,於相關灌區辦理停灌作業影響農作生產。政府積極推動水稻轉作旱作雜糧作物,並鼓勵使用省水管路作為作物給水管理,以求有效調節農業用水。甘藷為臺灣重要雜糧作物之一,雖然雜糧作物較水稻需水量相對少,但在重要生育時期缺水依然對作物發育影響甚大,甘藷在北部地區主要在栽培期落在4~9月,近年來桃園地區在梅雨季過後,6~9月發生多次連續不降雨日數超過20日頻率增加,尤其以沿海地區更為明顯,甘藷若是生育初期易遭遇缺水,導致鉛筆根的形成,塊根產量降低;若是在塊根肥大期缺水,發育減緩,之後若遇颱風或豪大雨發生,使塊根個體較小或發生裂藷情形,影響農民收益。
  管路灌溉有兩大功能,在水源充足時,以管路灌溉代替傳統溝灌可以節省用水量;水源不足時,以調蓄設施儲備水源補充作物所需水分,穩定作物生長,穩定產量。一直以來,管路灌溉多應用於設施內的作物栽培,較少使用在露天大田區的作物,甘藷慣行栽培以溝慣為主要灌溉方式,田區面積、土壤質地及溝渠水量皆會影響溝灌所需水量,甘藷溝灌一次水量大約介於500~600 m3/ha,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從109年開始嘗試以滴水帶、噴頭作為甘藷管路灌溉使用,雖然可以節省10~40%用水量,但設置及拆除作業繁瑣不易皆需人工,不利於在大田區域推廣使用。
圖一、甘藷慣行溝慣情形。
圖二、滴水帶灌溉情形。
圖三、噴頭灌溉情形。

甘藷管路灌溉示範觀摩成果分享

   111年於桃園市中壢區設置大型噴槍(噴灑半徑約30公尺)評估在露天田區甘藷栽培的可行性,並於111年9月13日於舉辦「甘藷管路灌溉技術示範觀摩會」,由本場郭坤峯場長主持,與會來賓有中華民國農會中壢辦事處鍾淑君主任、農糧署北區分署林蓮菁課長、農田水利署洪銘德組長、農業工程研究中心譚智宏技術長。桃園市中壢區、大園區、新屋區及觀音區農友約60人,會中介紹旱作管路田間配置及施作成本,實際操作展示大型噴槍,示範農友分享管路灌溉甘藷親身經驗,引起與會人員熱烈討論。
  本示範區噴慣(大型噴槍)為處理,溝灌為對照區,溝灌4月26日定植,噴灌5月10日定植,因5、6月皆有降雨,溝灌對照區農友因擔憂收穫前灌水易引發塊根腐爛問題而不灌溉,僅7月份灌溉1次;噴灌田區7、8月少量多次灌溉(12次),最後一次噴灌為8月26日,9月6日塊根調查結果如圖四,噴灌處理生育天數較溝灌少14天,每公頃塊根產量為22,097公斤與溝灌無顯著差異,雖然111年度以大型噴槍總灌溉水量多於溝灌1次水量,但塊根病害危害率降低5%,顯示噴灌給水型態可以即時補充作物水分並有效減少塊根病害問題。管路灌溉應用在大田旱作作物水分管理,在減少用水量的同時達到與溝灌一樣的效果,氣候變遷下,年年天氣型態愈來愈不穩定,在露天大田旱作作物栽培推動管路灌溉模式,期能提高作物韌性,穩定農業生產。
圖四、示範區噴灌與溝灌用水量及塊根產量調查。
圖五、示範區大型噴槍灌溉情形。
圖六、甘藷栽培專業農友經驗分享。

氣候變遷新知

韌性農業最新消息

農委會水試所透過DNA鑑定,發現台灣養殖的文蛤,非如過去認知是原產於日本的麗文蛤,而是台灣原生、未被描述的新種,相關研究在今年3月底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Molluscan Research中,並正式將新種命名為「台灣文蛤」(學名Meretrix taiwanica)。

陳吉仲今天出席農委會「研商蛋雞產業精進措施專家會議」時指出,氣候變遷的影響愈來愈大,2、3月乾旱,雲林、嘉義茶葉損失超過5成,農業部門年年增加預算,今年還有疫後特別預算,就是要推動韌性農業,現在若不做,未來會更嚴重,像是筍子沒用滴灌就長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