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農地資源空間風險評估架構與類型
過去氣候風險評估往往引用脆弱度評估為重心,脆弱度為系統易受氣候變遷之負面影響,且透過各種手段仍然無法完全消弭之衝擊,其定義為脆弱度=F(暴露度,敏感度,調適能力)。然而,IPCC第五次報告(IPCC, 2014)內容從過去以脆弱度評估為重心,轉移到以氣候變遷風險評估為重心,定義為風險=F(脆弱度,暴露,危害); 脆弱度=F(敏感度,調適能力)。在這概念下,危害多指向氣候事件,如淹水、颱風、旱災等,脆弱度強調保全對象本質,包括敏感度(環境特徵)與調適能力(社會經濟特性),暴露則強調保全對象之區位或面積等特徵。農地資源空間風險評估指標系統為3面向,7群, 13項指標,資料來源為官方或準官方組織,具實質持續性質,如農業普查、農會年報等。危害面向係以災害類型為考量,透過淹水、坡地、旱災等三種類型進行。暴露面向,則以保全對象為思考,本研究聚焦在農地資源本體。脆弱度面向,本研究將敏感視為農地生產要素中的實質環境面向,考慮其土壤、水、敏感地區等實質環境特徵,具有空間實質性,其調適策略與調整方向需透過實質政策投入與設施變更來產生影響。在調適方面,則著重社會變遷的思考,包括農戶特性、農業組織、社經屬性、農地規模、地方投入等五種指標,調適政策的推動也可以反映在整體社會結構能力的轉變。本研究之農地資源空間風險評估,係由不同災害類型危害度出發,根據不同危害度類型產生不同風險類型之空間風險程度,從而產生三組風險類型之成果,每個風險類型都各自獨立,不同類型之空間風險具有不同的遞移特徵,應配合個別政策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