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農業計畫成果暨資訊交流平台

本期焦點

112年度因應氣候變遷之農地資源空間調適策略研析

臺北市立大學城市發展學系暨研究所 / 黃國慶 助理教授

一、應用風險評估於農地資源空間調適規劃,引導地方農產業適性發展
  本研究嘗試建構農地資源空間風險評估機制,嵌合農地利用綜合規劃整合氣候變遷調適需求,透過地方調適平台建構與運作,整合農地資源空間風險評估、農地調適類型及調適選項等概念,徵詢地方實質意見與共識,產出因應氣候變遷之空間規劃計畫,引導地方農產業適性發展。農委會於2012-2020年間推動農地調適規劃,已完成16縣市之農地脆脆弱評估、農地調適類型、調適熱點及調適策略與行動計畫內容。其中,農地脆弱度評估係以AR4之暴露敏感調適等三面向為基礎,結合土地使用類型,協助地方研擬農地調適策略,為單一時間截斷點之應用與討論。AR5後,風險評估架構調整為危害、暴露、脆弱度,強調風險機率與時空遞移的可能性。根據風險評估機制的調整,農地資源調適類型結合國土功能分區及農地資源空間風險評估,其調適策略需視農業政策投入的目的與地方需求,適度轉換。地方利害關係協作平台檢視既有農地資源調適規劃成果與農地資源空間風險評估,透過二階段平台討論,調整農地調適策略與規劃方向。
二、農地資源空間風險評估架構與類型
  過去氣候風險評估往往引用脆弱度評估為重心,脆弱度為系統易受氣候變遷之負面影響,且透過各種手段仍然無法完全消弭之衝擊,其定義為脆弱度=F(暴露度,敏感度,調適能力)。然而,IPCC第五次報告(IPCC, 2014)內容從過去以脆弱度評估為重心,轉移到以氣候變遷風險評估為重心,定義為風險=F(脆弱度,暴露,危害); 脆弱度=F(敏感度,調適能力)。在這概念下,危害多指向氣候事件,如淹水、颱風、旱災等,脆弱度強調保全對象本質,包括敏感度(環境特徵)與調適能力(社會經濟特性),暴露則強調保全對象之區位或面積等特徵。農地資源空間風險評估指標系統為3面向,7群, 13項指標,資料來源為官方或準官方組織,具實質持續性質,如農業普查、農會年報等。危害面向係以災害類型為考量,透過淹水、坡地、旱災等三種類型進行。暴露面向,則以保全對象為思考,本研究聚焦在農地資源本體。脆弱度面向,本研究將敏感視為農地生產要素中的實質環境面向,考慮其土壤、水、敏感地區等實質環境特徵,具有空間實質性,其調適策略與調整方向需透過實質政策投入與設施變更來產生影響。在調適方面,則著重社會變遷的思考,包括農戶特性、農業組織、社經屬性、農地規模、地方投入等五種指標,調適政策的推動也可以反映在整體社會結構能力的轉變。本研究之農地資源空間風險評估,係由不同災害類型危害度出發,根據不同危害度類型產生不同風險類型之空間風險程度,從而產生三組風險類型之成果,每個風險類型都各自獨立,不同類型之空間風險具有不同的遞移特徵,應配合個別政策進行討論。
三、農地資源空間調適類型與策略檢討
  本研究結合國土功能分區與農地資源空間風險評估,建構農地生產矩陣,提出三種不同農地調適類型。透過三種災害型態之農地資源空間風險評估成果,可用以了解在不同災害型態新竹縣農地資源空間風險現在與未來預測的分布概況,配合國土功能分區,進而檢視不同災害類型之調適熱點與調適方向。以新竹縣淹水災害空間調適類型為例,調適熱點區位主要分布在新埔、寶山以北。竹北、新埔、芎林為重要的農業生產地區,屬於農業生產維持性,配合國土計畫應著重其生產量能;農業環境平衡型方面,則分布在新埔、寶山、竹北為主,應維持其農業環境;新豐、湖口、寶山零星地區為多元使用型,顯示具有相對高度複雜性,應朝向不損及農地資源性質下之多元使用發展。在此基礎下,農地調適策略與行動計畫的推動仍有一定的困難,例如農地利用綜合規劃是否能有效協助農業即時與快速轉變的需求,轉型風險仍屬巨大;各種計畫類型的複雜與多元性,難以對接地方實質的運作;調適政策的推動區位缺乏實質整合概念等。
圖一、農地調適規劃歷程與風險評估
圖二、地方協作平台互動架構與應用機制
圖三、農地資源氣候風險評估指標系統
圖四、農地資源空間風險評估
圖五、國土功能分區與調適型態
圖六、農地資源調適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