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農業計畫成果暨資訊交流平台

AR6 新資料說明會暨氣候變遷資料應用研討會

國科會「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於 5 月 9 日-10日舉辦「2023 年 TCCIP 氣候變遷資料應用研討會」,邀請各領域資料使用者分享資料應用的難題與使用經驗,盼能有更多的火花,回饋至計畫,讓計畫可以有更好的氣候變遷資料與知識的服務,並促進國內氣候變遷科學研究的發展。

臺澳農業合作會議在臺灣召開 為邁向農業淨零碳排與未來全球農業新貿易做好準備

本屆臺澳農業合作會議雙方聚焦探索農業淨零政策、科技合作及投資新契機,聚焦「因應氣候變遷與農業韌性」、「農業淨零及永續策略」,以及「以農業促進臺澳合作」等面向。澳方在會中表示,近年來澳洲農業深受極端氣候影響,刻正積極推動整合農業與氣候變遷的國家方案,期盼與臺灣針對農業淨零與確保糧食安全政策,以及相關國際活動議題發展等進行交流。

在暖化的世界中,病毒可能會改變碳循環

隨著全球變暖,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正在發生變化。微生物也會受到病毒感染的影響,但科學家們對這些病毒感染如何改變微生物面對暖化的反應了解甚少。這項研究中描述了溫度升高可能影響病毒及其微生物宿主的不同方式。他們的初步模型顯示,病毒可以改變碳平衡,導致一些生態系統從碳源轉變為碳匯。

氣候的變化,使沙塵暴成為美國部分地區日益嚴重的問題

5月初,美國伊利諾伊州公路上發生了嚴重的交通事故,原因可能為當地4月降雨僅有過去的一半,加上農民耕種田地活動頻繁,使土壤較為鬆散,而當突有強風瞬間捲起沙塵,即產生沙塵暴,其能見度幾乎趨近於零。目前尚未有切確的全國沙塵暴盛行情況統計數據,但《美國氣象學會公報》3月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2007年至2017 年期間已有272起死亡是與沙塵暴有關。

氣候變遷影響藍莓收成

今年3月底的一場低溫,重創美國密西西比州的藍莓收成,密西根州立大學(MSU Extension Service)的果樹專家Eric Stafne表示,這次的受災範圍很廣,密西西比州南部約有一半的農作物受到影響。喬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Georgia Weather Network)的農業氣候專家Pam Knox表示,在氣候變遷的狀況下,暖冬是果樹作物生產最大的威脅。

大豆作物透過氣候變遷可提高生產力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2021年發表在科學期刊《Nature Food》上的研究指出,在大量溫室氣體排放之下,氣候變遷可能於 2030 年對玉米和小麥的生產帶來極大影響。玉米的產量預測將下降 24%,而小麥會有大約 17% 的增長。該小組研究作物產量的長期變化,並對氣候變遷何時開始明顯地影響作物產量提出了新的預估。在部分地區,大豆和水稻的預測呈現出下降趨勢。

專家稱真菌攻擊威脅全球糧食供應

植物的生長與繁殖受到土壤、水源,氣溫、紫外線、二氧化碳濃度、有毒植物與雜草和病原體等因素影響,近年來氣候變遷的情況將為植物的生長、繁殖、健康與產量帶來新的挑戰、甚至災難。其中,「真菌」具有很強的適應力,隨著氣溫上升,自1990年代以來,真菌病原體一直以每年約7公里的速度向高緯度地區移動,研究人員發現,通常在熱帶地區發現的小麥莖銹病,已經在英格蘭和愛爾蘭發生感染現象。

世界海洋表面溫度創歷史新高

海洋是地球溫度調節劑,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產生之熱量 90% 以上都被海洋吸收,去年研究發現,地表熱量加速並滲透到更深海洋現象,自1980 年代以來更為迅速積累,熱帶太平洋熱量正在向下延伸到 100 多公尺,會與上方的大氣層產生連鎖反應,為天氣系統增加能量並引起海洋熱浪。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英國登革熱爆發

登革熱是一種由蚊子傳播的疾病,會出現發燒、肌肉疼痛、頭痛和皮疹等症狀。雖然75%的感染者沒有任何症狀,但仍有1%至5%的人會發展為致命的嚴重登革熱。倫敦熱帶疾病醫院(Hospital for Tropical Diseases) Owain Donnelly博士表示,2022年法國南部已爆發30多起本土傳播病例,這突顯了登革熱流行病學的迅速變化。”登革熱在造訪過亞洲、南美洲和非洲的人中最為常見,在這些地區,病毒是透過埃及斑蚊傳播。但白線斑蚊或亞洲虎蚊現在於南歐很普遍,近年來,英國港口當局也多次發現,但目前為止還未確定當地傳播之蚊子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