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 病媒傳播疾病加劇
來自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CSIRO) 的首席科學家 Prasad Paradkar 指出在東南亞已經出現大量的病媒傳播疾病,而這個疾病的增加和氣候變遷的關係有著直接與間接地影響;直接的影響包含極端氣候事件,像是氣旋與強風可以使媒介昆蟲傳播至更遠;間接的影響則像是增加的全球溫度。溫暖的氣候擴大了病媒疾病可觸及的範圍,並幫助病原體的繁殖。舉例而言,日本腦炎 (Japanese encephalitis) 從亞洲傳播到澳洲,是由於候鳥吃了帶日本腦炎的蚊子,且比平常飛得更南;來自雪梨大學的研究員 Michael Ward 提到,亨德拉病毒 (Hendra virus) 在更南的澳洲被發現,由於狐蝠 (flying foxes) 分佈的改變,可能因為棲地的破壞、聖嬰現象或乾旱影響,儘管感染人數甚少。
氣候變遷造成全球溫度上升,改變了部分生物的棲地範圍,也加劇了疾病的傳播與繁衍,因此全球暖化影響的層面甚廣。
美國果農向北尋求栽種地
美國加州的果農正向北尋找適合的栽種地,以避免遭受乾旱及缺水問體,而加州正是美國最大的農產地。美國最大的莓果商 Driscoll’s 與加拿大魁北克的 Sébastien Dugré 合作,測試黑莓 (blackberries) 和山莓 (raspberries) 在魁北克的商業生產是否可行,然而魁北克較冷的氣候會限制莓果的生產,因此在加拿大大規模的莓果生產並不普遍,而 Dugré 從去年開始測試,而今年約可以收穫 80 噸。Dugré 利用隧道式的遮蔽保護莓果避免雨水,並創造適合生長的微氣候,幫助他從早春即可開始種植,直到晚秋,延長了生長季節。
儘管大規模的莓果生產測試需要很多的試驗,甚至失敗的發生,然而對加拿大的生產者而言卻很值得,因為與大公司合作,他們也能承擔較高的風險與嘗試。這樣的產地轉移,除了解決氣候變遷造成的損失外,在加拿大的生產與運輸費用相對較便宜,卻也反映出加州受氣候變遷的影響,提高了水和避免災害的花費,同時仍有缺工問題。未來若氣候變遷更加嚴重,加拿大也未能避免極端氣候的侵擾。
氣候變遷 非洲如何擺脫缺糧
氣候變遷讓薩哈拉以南的非洲面臨缺糧問題,除此之外,烏俄戰爭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也加劇了食物短缺及價格提高的問題。氣候事件破壞了作物產量及食物的運輸,這樣的狀況不成比例地發生在世界各地,有 1/3 的乾旱發生在薩哈拉以南的非洲,而伊索比亞及肯亞在過去至少 40 年來遭遇嚴重乾旱,除此之外,查德 (Chad) 也受強降雨及淹水的影響。薩哈拉以南非洲的食物供應及價格不穩定,尤其是在氣候影響下,因為約 85% 依賴進口,以及政府過多的干涉,且大部分農民及漁民的收穫量決定於天候,僅有 1% 的農地有灌溉。因此食物的進口可以減緩非洲國內氣候對農業的衝擊,然而,運輸的成本也增加,隨之造成食物價格的上漲。
因應這樣的狀況,政府干預農作物的生產與食物的分配,像是價格控制及食物監控導致食物短缺,抑制食物產量、庫存及貿易的下降,而補貼肥料及種子造成過度利用與作物多樣性的下降。不過另一方面而言,有政府的干預也是有些優點,像是支持相關的研究、建設及農業生產上。然而,期望未來透過研究及建設的提升,能提供長期的經濟支持,並提升對氣候變遷的韌性。
食物安全 微藻可能解決問題
氣候變遷造成農業與糧食供應的減少,像是熱浪、乾旱及淹水等都造成農產的嚴重損失,甚至動物的熱緊迫,導致肉類及乳製品的減少。不僅是食物供應減少的問題,食物的營養價值及品質下降,全球的飢餓率也隨之上升,而這樣的比例在世界各地分布不均,超過 30 億人對於氣候變遷,將嚴重受到影響,大多人分布在非洲、南亞及拉丁美洲,另外也包含小規模的農場及畜牧業者。各地也正在發展適應氣候變遷的農作物,如耐旱作物及種子等,又或是智慧農業等天候監測設備。
微藻 (Microalgae) 是多樣性很高的一種微型水生生物,它們像植物一樣需要陽光來行光合作用,不需要藉由根來吸收營養,當然微藻有些或許有害,但是也有很大部分提供有用的產物,像是科學家利用鈍頂節螺藻 (Arthrospira platensis) 作為食物補充品,其它例子包含作物肥料、生物塑料、生物燃料及動物飼料等。微藻在農業上的應用似乎能增加食物生產的韌性,根據研究可以增加玉米的根或是增加作物質量,幫助作物適應氣候變遷,維持食物安全。
辛巴威移離 2,500 野生動物 避免氣候變遷
辛巴威 (Zimbabwe) 為了讓野生動物們避免氣候變遷的影響,將約 2,500 隻動物們移動了 700 公里到新的棲地,從國家的南部移到北部地區避免乾旱,極端氣候已嚴重影響野生動物的生存。這些動物包含 400 隻大象、2000 隻高角羚、70 隻長頸鹿、50 隻水牛、50 隻牛羚、50 隻斑馬、50 隻伊蘭羚羊、10 隻獅子和 10 隻野狗,從辛巴威的 Save Valley 保護區移動到北部 Sapi、Matusadonha 和 Chizarira 的 3 個保護區,而這個行動為南非洲最大的規模的動物捕捉及遷移活動—稱之為 Project Rewild Zambezi。
過去在 1958-1964 年間,為羅德西亞 (Rhodesia) 所統治時期,因為尚比西河上水力發電水壩的建設,造成積水,並成為世界最大的人為湖卡里巴湖 (Lake Kariba),這次的積水移動了超過 5 千隻動物免於水患,而這個行動稱之為 Operation Noah。動物的大規模移動,都是期望能免於受到災害影響,然而,未來極端氣候對於野生動物的影響將越來越嚴重,唯有解決根本問題,才能使地球的生物得以繼續生存。
面對極端氣候 昆蟲的掙扎
研究發現昆蟲對於高溫的適應能力較弱,然而,現在全球極端氣候,很多地區有熱浪的發生,當室外氣溫突然超出昆蟲適合的溫度範圍,多數昆蟲無法適應即死亡。來自布里斯托大學 (University of Bristol) 的研究團隊,研究超過 100 種昆蟲來了解氣候變遷對牠們的影響。昆蟲是很重要的授粉者、作物害蟲及疾病媒介,對於極端的溫度變化非常脆弱,不過是可以藉由馴化 (acclimation) 的方式,擴展牠們的溫度適應範圍,像是調升牠們的熱休克蛋白 (heat shock protein),而導致細胞膜磷脂 (phospholipid) 組成的改變。
然而,研究團隊發現昆蟲的馴化並不容易,在昆蟲生存溫度向上或向下增加攝氏 1 度,牠們能忍受的適應度僅分別增加攝氏 0.092 度及 0.147 度;而相對年輕的昆蟲在馴化能力上較好,在經歷熱浪後也有較高的適應力。當未來極端氣候發生得更加頻繁,很多昆蟲的適應方式可能以遷移到適合的生存環境,又或者改變牠們的行為,而非改變生理對於廣泛溫度的忍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