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亞蝗災肆虐多年 專家已提出辦法
肯亞 位於東非赤道區域,有半年以上都是乾期 (dry spell),炎熱的天氣,加上偶時的雨季,為沙漠飛蝗 (desert locust) 提供了絕佳生長繁殖的環境,蝗災 (locust plague) 問題一直深深困擾著非洲所有農民,加上全球氣候暖化,異常的氣候環境,蝗蟲迅速增殖擴散,根據《國家地理》雜誌報導,某些蝗蟲物種甚至一天可飛行超過 130 公里,大面積啃食非洲農作物,一群蝗蟲一天可以吃的食物量相當於一半的法國人口所需。
非洲再生農業公司 The Bug Picture 創始人勞拉·斯坦福德(Laura Stanford)近期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法,試圖解決肯亞蝗災問題。這家公司專攻於環境永續發展的昆蟲蛋白質 (insect-based protein),他們試圖將沙漠飛蝗轉變為動物飼料與肥料,將災害轉為可用資源,並以獎金支付方式鼓勵受災社區收集蝗蟲,期望減少非洲蝗災問題。
氣候變遷 高溫多雨 影響印度 Maharashtra 州的農業
孟買是印度的商業金融重鎮,位於 Maharashtra 州,其中,Maharashtra 州超過 64.1 4% 的人口務農,花卉蔬果產量豐富,然而,根據科學期刊《Springer Nature》上最新研究表示,預計 2033 年至 2050 年之間,Maharashtra 州約 80% 的地區年平均氣溫(annual mean temperature, AMT)將上升,導致部分雨養糧食作物以及灌溉經濟作物的產量下降。
全球暖化 北極馴鹿數量減少
全球暖化已造成北極地區面臨資源減少與棲地破壞等影響,不只是北極熊,遊牧民族與馴鹿 (reindeer) 族群同樣受到威脅。馴鹿放牧(Reindeer herding) 是瑞典的原住民與薩米人 (Sámi people) 不可或缺的生計,是肉類、奶類與毛皮的重要來源,氣候異常迫使他們不斷遷徙,同時,花了更多資源為馴鹿尋找食物。氣溫升高,雪解凍又結凍,形成一層厚厚的冰層,這樣的冰層阻礙了馴鹿挖鑿牠們的主食地衣 (lichen),高溫也不利地衣生長,造成馴鹿族群數量銳減。瑞典的鄰居,擁有將近二十萬頭馴鹿的芬蘭也面臨同樣的困境。
溫度上升 威脅淡水魚棲地
根據《世界被遺忘的魚類》報告指出,淡水只占地球表面 1%,海水占 71%,世界半數魚類都來自淡水。然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 的紅色瀕危物種名錄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of Endangered Species) 已宣布 80 種淡水魚類滅絕,以 2020 年為例,就有 16 種加入滅絕清單。
來自荷蘭 Leiden university 的研究員 Valerio Barbarossa 提到,當全球均溫每上升攝氏 3.2 度時,將威脅所有淡水魚類中三分之一的棲地一半以上;上升溫度在攝氏 1.5 度以下時,受威脅的淡水魚類數量就會減少十倍。氣溫的改變,同時影響著水溫 (Water temperature) 和水流 (water flow) ,對淡水魚類而言,則為兩個關鍵的棲地因子,研究顯示,水溫的改變相較於水流的改變更具威脅性,且威脅淡水魚類物種在熱帶水域特別高。淡水系統破碎化,限制了魚類因應氣候變遷,移動到更適合棲地的機會。研究人員藉由模式運算,模擬未來氣候變遷對淡水魚類的影響,期望能提早做防範。
氣候變遷 破壞北美最大溫帶雨林
北美阿拉斯加 (Alaska) 東南方,擁有最完整且最原始的溫帶雨林 (temperate rainforest),由南到北延伸超過 2,000 公里,碳儲量 (carbon stocks) 較其它森林多,此地區每公頃能儲存超過 1,000 噸的碳在生物量 (biomass) 與土壤中。然而,氣候變遷導致溪流與地面溫度改變,影響鮭魚棲息地,也造成森林逐漸走向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