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農業計畫成果暨資訊交流平台

國外相關氣候變遷政策

國外相關氣候變遷政策

  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21次締約方大會(COP21)通過《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明定全球氣溫升高控制在2°C以內,並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C以內(UNFCCC, 2015)。IPCC全球暖化1.5°C報告中指出,各國需提交強度更高的國家自定預期貢獻(NDCs),才有機會達到《巴黎協定》目標。

  於IPCC全球暖化1.5°C報告中,針對全球升溫1.5°C與2°C之情形,提出預估可能之氣候變化影響情境,包含極端天氣事件增加、海平面上升、對於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之影響、對於人類健康生計與糧食安全之風險加大等情境說明。對於農業來說,環境條件的變化可能造成作物產量的增減,對於病蟲害的控制更加難以掌握,使得糧食供給不穩定,對於開發中國家影響嚴重。

因此,世界各國在農業調適部分,該如何建構出韌性農業生產體系為重要目標,相關農業部門的角色也受到重視。根據2017年COP23達成克羅尼維亞農業聯合工作協議(Koronivia joint work on agriculture),認定農業部門在氣候變遷調適與減緩之重要性,並就土壤、養分運用、畜牧、調適評估策略、氣候變遷下社會經濟與糧食安全等五大面向舉辦工作坊,COP26因疫情延期至2021年11月舉辦各國政策與調適實務並提出可能的未來議題。透過了解重點國家如何推動氣候智慧農業及相關調適方針與策略,可作為臺灣發展及制定國家調適計畫之參考,藉此提升產業抗逆境之能量。研究團隊就氣候變遷下積極推動農業調適政策之代表國:荷蘭、日本、紐西蘭、美國為例。

表1、克羅尼維亞農業工作重點

Table Header
克羅尼維亞農業工作2020年COP26之前的五大重點工作坊
主題1評估農業調適、協同效益及韌性之方法及作法
主題2改善土壤、水管理及整合系統
主題3養分利用及肥糞管理
主題4畜牧管理
主題5社會經濟與糧食安全下之建議
  1. 重點國家調適政策:以荷、日、紐為例
    1. 荷蘭:《氣候協議》2050年溫室氣體減排95%
        荷蘭為世界第二大農業出口國,在2019年提出全歐盟最具抱負的《氣候協議(Climate Agreement)》,目標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較1990年降低49%,至2050年減排95%。過去荷蘭政府農業與園藝部門,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有顯著成果,自1990年代起共減下約17%。然而,要達到2050年減排95%的目標,荷蘭提出多種創新方式,例如「循環農業(circular agriculture)」就是一例。循環農業強調以智慧科技,連結作物與動物製品,創造整合性的農糧體系(Circular Agrofood System)。而《氣候協議》中著重於下列五點的創新作為:
      1. 2050年前減少生產食物與非食物的溫室氣體排放。
      2. 在國家與地區中以土地為基礎之活動及創造封閉循環體系得到長足進步。
      3. 從農業、園藝、森林部門的再生能源淨生產。
      4. 荷蘭土地與地面水組織對碳捕捉及碳運用。
      5. 2050年荷蘭消費者購買選擇對於的氣候影響應減半。
        該願景不僅是要達到《巴黎協定》中對於氣候調適與緩解,也是解決世界上飢餓與保存生態系及森林等問題。
    1. 日本:《氣候變遷調適法》及各領域《氣候變遷調適計畫》
        農林水產省於2015年8月制定「農林水產省氣候變遷調適計畫(農林水産省気候変動適応計画)」。2018年6月日本環境部頒布《氣候變遷調適法》(気候変動適応法案),並於同年12月正式生效,同時各領域皆依據該法制定《氣候變遷調適計畫》。氣候變遷對農林水產業造成影響,但另一方面農林水產業生產過程造成溫室氣體排放也加速地球暖化,以2016年為例,農林水產業排放之溫室氣體占4%。有鑑於此,農林水產省訂定兩項應對氣候變遷之基本政策方針:
      1. 調適對策:以對抗全球暖化為目標的同時,也活用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機會。2015年制定之「農林水產省氣候變遷調適計畫」針對各作物及項目說明現況與配套措施,下圖為農林水產業之氣候變遷適應計畫。
農林水產業之氣候變遷適應計畫
      1. 緩和對策: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2019年宣布《2050低碳社會願景(Year 2050 vision toward a decarbonized society)》,明列許多目標,包括降低農林漁畜業在生產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量,同時提倡生質再生能源利用。日本也推動「J-Credits」認證,鼓勵農民與農企業改為使用生物燃料作替代能源,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
    1. 紐西蘭:《氣候行動計畫修正案》2050年達到全國零碳排
        紐西蘭自許成為氣候變遷行動領頭羊,到2050年將溫室氣體(除生物甲烷之外)的淨排放量減少至零。政府於2019年11月提出《氣候行動計畫修正案》,並完成立法。2020年4月22日更新國家自訂貢獻(NDC)。2019年12月成立新的獨立氣候變遷委員會,提供專家建議和監測,幫助政府實現長期目標。紐西蘭國內農業調適政策方針重點如下:
      1. 到2050年將溫室氣體(除生物甲烷之外)的淨排放量減少至零。<
      2. 將生物甲烷排放量減少至2050年比2017年的水平低24%~47%,包括到2030年比2017年的水平低10%。
      3. 建立紐西蘭排放交易機制 (New Zealand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NZ ETS)等一系列排放預算框架,作為實現長期目標,以及制定相關計劃和政策基石,涵蓋所有氣體與產業。相關決策如:向畜牧農民的碳排放進行收費、透過林業(10億棵樹基金)抵銷碳排放及氣候融資等。
      4. 制定定期措施以整體方式規劃氣候變遷影響,包括國家氣候變遷風險評估和國家適應計劃。
    1. 美國:宣布成立碳銀行,鼓勵農民耕種同時把碳「種回土地」
        美國碳交易市場掀起購買「再生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農法來達到碳抵消目標的趨勢。研究指出,再生農業透過輪作、停耕時種植特定作物(如四葉草、扁豆),能有效以低成本方式把碳固存在土壤中。2020年有研究指出,若全球土壤能以此方式來維護,就能為減碳量貢獻10%。2020年12月美國總統拜登宣布成立「碳銀行」(carbon bank),支付農民採用氣候友善農法的費用。
        這個趨勢同時也在國內引來許多批評,批評內容包含此作法非長久之計、減緩氣候變遷的成效不如有機農法、排擠了其他減碳措施的資源,尤其是採有機農法的小農,相對於工業化的大型商農難爭取到補助。但整體而言,許多學者與農民仍樂觀相信土壤是氣候變遷重要解方。
  1. 氣候變遷下重點國家農業調適實務案例
    1. 荷蘭
      1. 建立循環農糧體系
          根據荷蘭瓦赫寧恩大學指出,循環農糧體系下的作物生產將礦物與有機物盡量「鎖住」,以確保發揮最大效用。舉例來說,作物能更妥善運用土壤內養分,未來稻米、馬鈴薯可結合大氣中的氮,精準農業可針對作物的必須營養提供精準方式。此外,循環農糧體系可將農業與食物產業中剩餘部分用在動物飼料,且這些剩餘多半是現今被認為無用的部分,例如稻草、樹葉。透過昆蟲、菌類,可以將這些轉換為具營養的飼料。
          畜牧方面,可在不適合耕作的土地(如泥炭草原)進行放牧餵養,藉由動物將無法食用的作物轉變為高品質、富含蛋白的牛奶、雞蛋、肉類等提供人類食用。而排泄物可作為有機材料富養土地,成為循環農糧體系的一部分。
          荷蘭近年試驗打造漂流牧場,主打漂浮在水上的小規模、永續酪農法,因應極端氣候以及日益減少的可耕地,而智慧監測、能源自給(太陽能、雨水蒐集)、有機肥料、環境永續等元素都包含其中,一座牧場的所需能夠自建循環,無須再從外界取用。
      2. 衛星科技運用於精準農業
          荷蘭為推動精準農業發展,預計投入150萬歐元購買衛星資訊,經由研究機關或專業公司分析後,免費提供給國內農民使用。結合地理資訊系統與衛星資訊系統兩大核心關鍵技術,進行氣候、土壤、病蟲害等各種不確定環境因素之數據蒐集與分析,最終達到作物精密管理與監控以及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之目的,完成新型態農業生產管理模式。
          此外2017年將正式推動國家精準農業試驗場四年計畫(de Nationale Proeftuin Precisie landbouw;NPPL),第一階段將投入政府200萬歐元的補助,提供農民免費使用這些衛星資訊服務,並額外投入50萬歐元之研究經費,期望後續能帶動醫療、機器人、大數據、資訊及新材料開發等不同領域之創新技術研發。
    1. 日本
      1. 開發因應氣候變遷之新果樹品種
          農研機構(NARO)長年投入研究開發果樹新品種,在於果樹生長週期需好幾年時間,若要改變品種為能因應全球暖化的品種並非易事。目前已成功育成耐熱的新品種,即使在冬天低溫時間過短情形下,亦能結成果實,例如桃子「櫻姬」、蘋果「Red Minori」及梨子「凜夏」等新品種。
      2. 減少氧化亞氮之耕種法
          滋賀縣透過相關技術減少氧化亞氮(N2O)排放:以近江茶園為例,透過深耕不同排茶樹之間的縫隙,並增加對樹冠下土壤的施肥,不僅減少氧化亞氮(N2O)排放、改善水質,同時也增加作物收成量與改善作物品質。這樣的耕作技術被廣泛運用於日本滋賀縣,約有50-70%的農地運用此方式。
    1. 紐西蘭
      1. 乳牛養殖價值計算增進選種效率
          有鑑於人們對高脂肪乳品需求增加,高脂肪品種價值逐漸上升,紐西蘭公司DairyNZ推出「育種價值指數(Breeding Worth,BW)」評估技術,希望根據各項指標協助選出高產、高脂肪量的乳牛品種。
      2. 培育低甲烷排放的綿羊以減少溫室氣體
          利用個體綿羊甲烷排放程度的差異和遺傳性,經繁殖低甲烷排放之品種。降低甲烷排放程度。雖評估預期每年可降低1%左右,但效果可累積,且對生產率沒有負面影響。除育種措施,同時開發減少飼料產生的甲烷量之技術。
    1. 美國
      1. 氣候智慧農業重大數據與數位科技
          根據Farms.com報導2007~2016年因氣候變化導致美國中西部超過4分之1的玉米與大豆耕地產量不穩定,年產量在超量豐收與歉收間波動,造成美國經濟約5.36億美元的損失。針對玉米與大豆耕地研究,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MSU)發表新成果,MSU協助農民在掌握耕地狀況,以便利於種植策略,可降低成本提升產量並減少氣候變遷對於作物衝擊。舉例:運用數位科技與資料,量化美國中西部地區每一塊玉米與大豆耕地,受到水量不足或過多影響的產量變化百分比,發現在水量不足區塊的作物產量,可能比缺雨季的耕地平均產量低23~33%。而透過大數據協助農民適應氣候變遷調整耕作方式並可依據不同情況下完成施肥方式與減少水汙染。
      2. 氣候智慧農業下政府推新興「零碳餐廳」
          加州食品與農業部(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CDFA)和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California Air Resources Board, CARB)表示,他們將為食品和纖維供應鏈中的企業建立機制,直接為加州農場和牧場的氣候計畫提供資金。
          碳農業採用多種農業方法,旨在將溫室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至土壤中。增加土壤中的碳含量可以幫助植物生長,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保水能力,並減少肥料的使用。為發展合作關係,CARB和CDFA將與加州非營利組織「多年生農業計畫」和其下的「零食品碳足跡計畫」合作,推出「重建加州再生餐廳」(Restore California Renewable Restaurants),消費者可透過選擇「零碳餐廳」為農場提供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