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農業計畫成果暨資訊交流平台

水稻高溫逆境調適技術研究與提高水分生產力之管理方法

(1)水稻高溫逆境調適技術研究與提高水分生產力之管理方法

Table HeaderTable Header
統籌建構因應氣候變遷之水稻生產調適
Table HeaderTable Header
單位/主持人農業試驗所作物組 李長沛 副研究員

年度目標(O)及關鍵成果(KR)

目標(O)
(1)建立水稻高溫逆境篩選技術及高溫障礙調適技術。(2)解決農業可用水資源短少對稻作生產所帶來的問題。
預期關鍵成果(KR)達成情形
O1KR1:水稻高溫逆境栽培管理調適技術1式分析110第二期作執行結果,高溫逆境下,施用矽酸鉀或夜間灌溉調適,整體而言,調適措施在完整米率有增加的趨勢,白堊質也有下降的趨勢。
O1KR2:提高水稻水分生產力管理方法利用減少水稻栽培灌溉水量以提高其水分生產力,111年一期作至今灌溉水減少了至少15%水量,且在水稻營養生長期之生長性狀如株高、鮮重、乾重、分蘗數、葉數及SPAD,在減少灌溉水時對無顯著影響,結果顯示稻作在營養生長期其水分生產力是提高的。
主要績效指標(KPI)達成情形
主要績效指標(KPI)達成情形
O1KPI-1:完成第二年水稻高溫逆境之營養調適效應分析
  1. 已完成5個品種(系)於高溫逆境處理,並於孕穗期、抽穗期、抽穗後噴施矽酸鉀處理,已至成熟期進行取樣。
  2. 評估高溫逆境下施用矽酸鉀對高溫逆境調適之效果。
  3. 完成推廣品種高溫忍受性之評估資料。
O1KPI-2:達到減少水稻一期作15%灌溉水處理以乾溼輪灌方式進行,操作係根據田中水位為處理標準,分別為土上水位5公分至3公分交替給水為慣行栽培,與土上水位5公分至土上水位0公分為節水栽培。水稻111年第一期作慣行用水量:7560 m3/ha,乾濕輪灌用水量:2273m3/ha,二者相差至少15%水量,達到節省稻作灌溉水處理之目標。
O1KPI-3:完成水稻灌溉水節省10%管理模式之栽培曆一式及其評估流程說明一份水稻插秧後之存活期時間約為兩週,期間進行湛水灌溉,其湛水高度以不淹沒秧苗為原則 (約 5 cm),待存活期後開始施行乾濕交替灌溉,灌水高度為 5 cm,待水位自然下降至土表後進行復水,後續反覆執行灌溉模式直至分蘗旺盛期後與幼穗分化期間進行曬田,曬田時間約莫兩週,待土表有明顯乾裂至1~2 cm寬時,即可復水繼續進行乾濕交替灌溉。水稻糊熟期以後對水分需求量逐漸減少,故採乾溼輪灌方式可維持田間乾爽清潔,並須注意田間勿常期積水。待收穫前兩週應預先排除田間積水,使田間土壤乾燥及硬化,以方便後續收穫工作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