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改變未來十年全球農業
近期的極端氣候下,全球農產量不如過去,人類活動製造溫室氣體提高了氣溫、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降雨型態的改變等,都直接影響著農作物的生長,農民需要更快速地適應環境,例如改變播種時間、種植較抗逆境的作物、遷移種植環境到地勢較高處等。
來自 NASA 戈達德太空研究所 (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 GISS) 的研究,結合新的氣候預測與各種最新的作物模型,發現重要作物影響甚鉅,以玉米為例,可種植的海拔範圍很廣,然而溫度上升,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低海拔太熱,甚至傷害玉米作物,美國、西非、亞洲等地近年玉米產量都將下降超過 20%。另一方面,種植於溫帶氣候的小麥,則預測產量將上升,但卻會降低其營養價值。
氣候變遷將使國家間糧食安全更加不平等,儘管現今社會努力減緩氣候改變,全球農業已面臨氣候的衝擊。
海洋環境變動 影響海洋漁業
氣候變遷造成海水暖化,除了溫度變化外,酸鹼值的變化都正衝擊著海洋生物的棲地環境。來自俄勒岡州立大學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的助理教授發表於期刊《 One Earth 》的研究指出,到了2060年, 60-87% 的海洋中,其生物與化學組成劇烈改變,像是水溫的上升、酸度提高及氧濃度的改變等,改變的程度也與地區有關,有些地區像是澳洲大堡礁海洋公園 (Australia‘s Great Barrier Reef Marine Park) 和厄瓜多加拉帕戈斯海洋保護區(Galápagos Marine Reserve) 預測將改變 76-97%;到了 2030 年,pH 值的增加會減少海水中的碳酸量,碳酸卻是珊瑚與牡蠣等軟體動物外骨骼組成的重要元素。
根據模擬預測未來氣候變遷對地球的改變,提醒我們氣候變遷在未來的嚴重性,現今環境的改變,生物也正適應,甚至離開原本的棲地,又或者無法生存,不僅止於生物多樣性的降低,海洋漁業和現存生物鏈等都將不如以往。
氣候變遷與人為疏失衝擊希臘農業
希臘中部安佩洛納斯 (Ampelonas) 的農業近期正面臨財務破產,七月份連續的熱浪、電力中斷及水資源問題等,農民無法灌溉農地,甚至失去所有作物。而氣候變遷造成了一連串的問題,熱浪使得農民農產下降,收入減少,安佩洛納斯與隔壁村莊甚至無法承擔灌溉用水費,影響生活,且老舊的供水系統,在運水過程中損失大量的水,氣候變遷下,降雨減少,供水灌溉也成為困難。為解決缺水問題,政府開放安佩洛納斯農民挖井,抽取地下水來灌溉農地,然而,降雨的減少,大量的抽取地下水,使得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嚴重,甚至土地塌陷。另一方面,熱浪來襲加上全球溫度上升,造成農作物早熟,不易生長等問題。
希臘政府對此表示,將提供農民更多農業知識與氣候變遷的資訊教育,擴大灌溉網絡,有效利用水資源,關閉私有水井,並於農業部設立災難救助基金,與疫情後復原基金,希望能建立農民對於氣候變遷影響的正面態度。
孟加拉農業如何應對海平面上升
孟加拉 (Bangladesh) 在過去二十年來受到極端氣候的影響甚遠,水災與海平面的上升,已危及數以萬計的生命,威脅包含土地淹水、高鹽度的溪流與土,使得農作物難以生長。農民們努力地調適並尋找解決方法,他們利用漂浮的苗床 (floating seedbed) 來發展耐鹽品種的水稻,而這個方式其實也存在了一世紀之久。他們將水葫蘆 (water hyacinth) 和竹子 (bamboo) 綑綁起來製作苗床,並利用木屑 (wood chipping) 和椰殼 (coconut coir) 當作肥料,除了稻米外,苦瓜、菠菜和秋葵也可以此方式種植。也有部分當地農民改養殖蝦子或捕捉野生螃蟹維生。
然而,來自孟加拉大學工程與科技學系的氣候專家 Saiful Islam 則提出,為長期解決淹水問題應該朝建造堤防和紅樹林的方向,讓數以萬計因水患而離開家園的人,能夠有機會擁有新的陸地與生活。
人類活動減少森林碳儲存
森林是地球的肺,為我們減少二氧化碳,覆蓋地球表面,減緩氣候變遷的影響,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s) 包含有自然遺產、文化遺產和複合遺產三大類,也將數座森林納入世界遺產中,保護並避免森林被不當的開發。今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表示,有 10 個被保護的世界遺產森林比起過去 20 年排放了更多的碳,因為人為的開發與破壞。他們也表示,257 個世界遺產森林每年共吸收大氣中 1.9 億噸的碳,這數字約為英國一半的化石燃料排放的碳量。
然而,人類仍不斷的開發,包含非法或合法的農地擴張,甚至是氣候變遷導致的野火的發生,都正使森林一點一滴消失中。
氣溫上升促進魚類感染水黴菌
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西河 (P.E.I.‘s West River) 的鱒魚 (trout) 與鮭魚 (salmon) 常遭受真菌的侵擾,導致死亡。這種真菌為水黴菌屬(saprolegnia),在愛德華全島皆可發現,似乎與周遭水源有關係,大約 50% 的魚都帶有這種真菌,身體外觀上像是有一層棉花或是白斑,且會散布整個個體,直到個體死亡;行為上,感染水黴菌的魚游泳會接近水面,並缺乏警覺心,易被捕食,其中,年齡較老的魚也較容易被感染。
全球暖化下愛德華王子島的平均溫度增加了攝氏 2 度,提供真菌更佳的生長環境。再加上鱒魚與鮭魚在秋天短短幾天於淺溪流中產卵,水溫需在一定的低溫情況下。因此溫度的上升促進了水黴菌的生長,鱒魚與鮭魚的產卵率下降。未來需持續關注並減緩氣候暖化,以維持河川的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