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農業計畫成果暨資訊交流平台

馬鈴薯產業升級 健康種薯作後盾

近年種苗場更育成加工與鮮食兼用的馬鈴薯新品種「種苗6號」,可製成洋芋片或薯條等多種用途,對晚疫病耐性與環境適應性較主流品種克尼伯更佳,且適合於臺灣冬季裡作栽培。種苗6號已於112年通過品種權審查,也於111年超前部署進入病害驗證體系進行生產,預計113年可進行授權,提供產業健康、高品質的新選擇。

農業部參與COP28 分享農業調適、自然碳匯經驗

農業部以台灣農業部門氣候變遷調適、淨零政策及國際合作發展為主題,分別就台灣農業部門淨零排放政策規劃及台灣森林碳匯政策與展望、亞熱帶農業社會恢復生態系的挑戰、氣候變遷下作物生產的風險評估及調適等主題,由農業部、農業試驗所、林業試驗所、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中華經濟研究院等專家學者分享成果及交流。

科學家發現,乳牛產生的甲烷明顯較少

甲烷是導致氣候變遷的第二大因素,僅次於二氧化碳,既可自然產生,也是人類活動的副產物。雖然農業對於提供全球食物和乳製品相當重要,但隨著氣候變化持續惡化,人們希望能減少它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根據美國環保署的數據,2021年農業活動佔了美國所有溫室氣體排放的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