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土壤日 維護糧安及減排的重要課題
2014 年 FAO 將 12 月 5 日訂為世界土壤日( World Soil Day );透過再生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的執行以恢復土壤健康,對於維持糧食安全、生態系統、減少溫室氣體皆有正面效益。如何支持、教育農民實行正確的農耕方式,正是維持長期效益的重要課題。
2014 年 FAO 將 12 月 5 日訂為世界土壤日( World Soil Day );透過再生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的執行以恢復土壤健康,對於維持糧食安全、生態系統、減少溫室氣體皆有正面效益。如何支持、教育農民實行正確的農耕方式,正是維持長期效益的重要課題。
今年乾旱壟罩美國各地的聖誕樹農場,使樹木面臨枯死、產量減少的危機。美國農場局基金會(American Farm Bureau Foundation.)表示,一般作為聖誕裝飾的樹種,需要六到八年的生長,才能成長至可以出售的大小。在美國堪薩斯州(Kansas)的聖誕樹農場老闆 Kip Scott 表示,原本於今年初種植的數千棵冷杉,大約有 75% 的樹木因為乾旱而枯死;而美國東北各州也無一倖免,麻省(Massachusetts)大約有 80% 的地區,於今年七月中旬面臨嚴重乾旱,該州的一位農民表示,他損失了今年春天種植的 1,000 多棵聖誕樹,大約損失了 95% 的樹木,嚴重影響未來收成。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表示,全球有 36 億人每年至少有一個月無法獲得足夠的水資源,預計到 2050 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到 50 億以上。聯合國水資源組織(UN-Water)指出,2001 至 2018 年間全球有 74% 的天然災害與「水」有關。近日於埃及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更敦促各國將「水資源議題」納入氣候調適工作。
本活動以「氣候變遷下韌性農業調適方案」及「因應氣候變遷之農業風險治理」為題,分別盤點重點農產品項(水稻、果樹、畜產、養殖漁業)之調適策略,且針對2030~2050年未來農業生產環境的變化及風險,農業部門調適政策、措施及調適技術之效益評估,期待將調適技術研發成果落實於產業應用之目標。
畜試所所長黃振芳表示,韌性農業計畫除了與氣象局的跨域合作外,在生產調適策略方面,針對乳牛、肉牛、羊、鵝及鴕鳥,分別透過自動控制降溫設備、飼料調製技術、飼糧添加酵素、降低飲用水溫度或調整點燈時間等方法,研發有效之調適措施。
本期焦點 氣候變遷新知 韌性農業最新消息 本期焦點 110年度農業生產及生物多樣性領域調適成果 財團法人農業 … 閱讀更多
在有關遏止氣候變遷的討論中,鮮少聽到有關大麻的論述。有別於能產生大量精神活性物質(例如 tetrahydrocannabinol)的毒品大麻(marijuana),工業用大麻(industrial hemp)是世界上生長最快的植物之一,100 天內可以長 4 公尺高;研究顯示 1 公頃的大麻每年能吸收 8 至 22 噸的二氧化碳,其固碳效率是樹木的兩倍。
大麻纖維能應用於許多產品的製造,例如紡織品、建築物的絕緣材料等;知名德國汽車品牌-寶馬(BMW)甚至用它來製作零件,替代汽車結構中的各種塑料;如此一來,能將二氧化碳永久固定於大麻纖維製成的產品中,達到固碳的效果。
大麻在英國屬於管制藥品,其種植需要獲得政府許可。目前工業用大麻在英國的種植面積大約只有 800 公頃,因應淨零排碳需求,期望提升其種植面積至現在的一百倍,這項計畫目前由約克大學生物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 University of York and Biorenewables Development Centre )執行,希望未來大麻能成為英國的主要作物,投入更多新穎材料的應用、達到減碳功效。
為使國人關注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議題,同時了解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內容,農委會與外交部持續舉辦COP會後交流會,希冀透過此研討會促進各方的舊雨新知互相交流,增長永續新知。
近幾年來,整個農業都持續在與氣候變遷抗衡,然而,不可預期與持續地天災損害,迫使部分農民轉型,嘗試種植適應氣候變遷的作物。像是美國喬治亞州有農民開始種植南佛羅里達才有的作物,像是葡萄、梅爾檸檬、橘子及芒果。Franklin 就是一位成功的農民,在美國喬治亞已有 12,000 棵樹,一開始 Franklin 還被其他農民懷疑,認為會種不起來,結果成功種植南部的水果,由於氣候變遷,溫度上升所致。
由此可見,過去喬治亞州盛產的桃子,未來可能要到較北的地區才能見到,因為桃子 需要有冬天足夠冷的天氣,才能促使它在春天開花。然而除了溫度外,土質與水也是影響作物很重要的因素。越接近赤道的地區,未來適應種植的作物,越具挑戰,如何耐熱耐旱等極端氣候。
本期焦點 氣候變遷新知 韌性農業最新消息 本期焦點 利用早熟水稻及調整栽培期作為缺水逆境之韌性生產調適研究 …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