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農業計畫成果暨資訊交流平台

紐西蘭農民抗議放屁稅

紐西蘭的農民開著他們的拖拉機,到鎮裡抗議,由於政府計畫要對畜牧動物排放溫室氣體課稅。紐西蘭的遊說團體幫助組織超過 50 位抗議農民,來到鎮裡甚至經過整個國家來發聲,運用多種口號來表達他們的不滿及挫折,像是 “別反咬餵養你的手”、“沒有農民你將會飢餓、赤裸及清醒”、“這個政府討厭農民”、“甚麼樣的社會會限制食物的製造”、“放屁稅真是個笑話” 等等。
政府對於這個新的稅收,目的是為了減緩氣候變遷的影響,將會是全球第一個實行,且農民可以藉由氣候友善產品來增加收益。然而,這樣會提高未來食物的價格,生產成本也上升,對於減緩氣候變遷的效益恐需要再評估。

氣候壓力 蜜蜂危機

極端氣候不僅對人類造成影響,熱浪、野火、乾旱及強降雨也威脅著諸多野生動物,像是蜜蜂。從 2021 年開始,美國由於乾旱與異常降雨,蜜蜂養殖出現蜂群健康下降問題,舉例而言,乾旱導致花蜜及花粉產量下降,蜜蜂無法製造足夠的蜂蜜,也損害了他們維持健康的來源;美國東北部異常降雨,限制了該區蜜蜂出外蒐集花蜜及花粉的時間,如此對於蜂群的維持、蜂蜜的製造及商業性授粉都銳減,因此養蜂業者需要提供更多的糖水與花粉來維持蜂群,且多位養蜂超過 10 年的業者表示,在 2021-2022 年的冬天他們損失了 50-70% 的蜂群。
蜜蜂是農作物很重要的授粉者,然而,過去五年內蜜蜂數量銳減,除了氣候異常造成外,寄生蟲、病原菌、殺蟲劑、營養缺失及棲地喪失等,都是導致蜜蜂數量減少的原因,其中最為嚴重的包含瓦蟎 (Varroa destructor) 寄生蜜蜂,並以蜜蜂的脂肪組織為食,而蜜蜂的脂肪組織功能如同哺乳類的肝臟一樣,也維持著蜜蜂的免疫系統等功能。未來對於蜜蜂友善環境的建立很重要,是維持我們食物安全重要的一環。

1970 年起 70% 動物族群下降

當溫室氣體持續排放,氣候變遷越來越嚴重,短短 50 年內,平均約 70% 的全球野生動物族群數量驟降。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 與倫敦動物學會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s, ZSL) 發布 2 年 1 次的《Living Planet Report》,在 1970-2018 年間,從開放水域到熱帶雨林,數量豐富的魚類、鳥類及兩棲爬蟲類等,數量平均下降 2/3,2022-2020 年為 60%;2022-2018 年為 68%。
很多科學家認為我們正經歷第六次大滅絕,且滅絕的速度遠高於恐龍滅絕時期。WWF 的地球生命力指數 (Living Planet Index) 結合了約 5,230 種動物,超過 32,000 個族群來計算野生動物在各地及分類中的豐富度。在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拉丁美洲與加勒比地區,包含亞馬遜地區,在過去 48 年,94% 平均野生動物族群大小快速下降,且森林砍伐速度正加速中;第二則為非洲 66%,依序為亞洲及太平洋 55%、北美洲 20%、歐洲與中亞 18%。為減緩生物多樣性下降的速度,我們須改變生活習慣,讓 COP15 的目標達成,減少碳排,控制全球溫度上升。

還給動物、樹木及河川權益

專家呼籲授予動物、樹木及河川合法的權利,由於目前氣候變遷造成生物多樣性的損失。 報告標題為 《the Emerging Bio Age》 的作者Ecuador 和 Bolivia 已經為大自然爭取權利,也有掀起一場生態浩劫罪的運動在國際犯罪法庭中。另外,發表在《The Law Society》的報告,闡述人類與地球在未來的關係將重新定義,共同作者 Wendy Schultz 博士期望改善氣候變遷的速度,留給下一代一個美好的地球;而 Trish O’Flynn 博士則想為大自然做得更多,人類常常需要出去看看大自然,然而我們其實就生活在大自然中。
給予某些東西一個文化上的權利,如此可以保護它並保留其價值。價值觀的改變,將有助於我們思考我們的處境,以及放寬視野,看見這個地球上共存的所有生命體,如果這樣的世界觀能成為一條法律,重視生活周遭所有生命的權利,成就一個新的文化。

水稻抗旱新品種「桃園5號」 栽種時程調節、可解決北部缺水抗旱困境

桃園場強調目前氣候變遷已影響以一期稻作為生的北部農友,若能改以桃園5號品種延後1個月插秧之栽培模式,在不影響產量、外觀品質下,適度延後插秧以減緩初期整地用水之供應壓力,避開用水尖峰,將有助於水情嚴峻下之稻作管理,更有助於水資源之整體調配。

不用重覆高接的梨「台中5號」 採收期長且抗暖化的新品種

國內梨育種目標是選育出可以在中、低海拔地區直接栽種,不需要每年重覆高接的高品質品種。作法是選出具特色的親本(父母本)利用雜交育種方式,將親本特色組合在後裔中,選拔出高品質且低需冷性品系,篩選出可以適應國內中、低海拔環境,不需要每年重覆高接的梨品種。

台東強震農損估計1005萬元 花蓮548萬元最多

農產損失方面,農委會估計損失473萬元,農作物被害面積226公頃,損害程度20%;民間設施損失方面,估計損失531萬元,包含農田流失及埋沒損失320萬元。其次是畜禽設施損失金額211萬元,以台東縣畜禽舍半倒、花蓮縣畜禽舍半倒及堆肥舍半倒為主。

氣候變遷 促使印度塊狀皮膚病的散播

印度的拉賈斯坦邦 (Rajasthan) 是面積最大的一個邦,位於印度西北部,過去 2 個月各村莊皆有貨車移除死牛的景象,這樣的現象從 2022 年 8 月開始,牛隻的塊狀皮膚病 (lumpy skin diseases, LSD) 爆發,根據 Malkisar 村村民概述,每天平均有 10 隻牛隻感染,而 Bikaner 村的居民提到當他們有一戶人家的牛隻死亡,大家都不吃牛直到該牛隻好好地被埋葬,然而,今年 7-8 月牛隻的死亡來到了高峰,牛隻對他們而言是經濟很重要的來源。死掉的牛隻處理也是一大問題,後來與曳引機操作員以每隻移動 1-1.5 公里支付 300 盧比。
截至今年 9 月 23 日統計死亡的 97,435 隻牛,其中有 64,311 來自拉賈斯坦邦;200 萬隻受此疾病影響的牛隻,有 140 萬來自該地,且如同野火般地肆虐著印度。塊狀皮膚病 是由痘病毒科 (poxviridae family) 病毒,又稱奈瑟林病毒,所引起的牛隻傳染病,症狀為全身 2-5 公分的痘狀突起,尤其分布在頭部、頸部、四肢、乳房及生殖器等,而病毒是由蚊子、跳蚤及蜱傳播。氣候變遷造成環境溫度上升及大雨,促進了病媒昆蟲的生存與繁衍,因此疾病大肆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