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籲立即深度減碳 環保署:將啟動下一階段社會對話
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在台北時間4月4日深夜公布第三工作組報告,提出最新減緩技術與行動,環保署表示,國發會、環保署、經濟部及相關部會3月30日公布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並提出12項關鍵戰略規劃,與本次IPCC AR6氣候減緩報告策略契合,後續將以此為基礎,啟動下一個階段的社會對話。
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在台北時間4月4日深夜公布第三工作組報告,提出最新減緩技術與行動,環保署表示,國發會、環保署、經濟部及相關部會3月30日公布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並提出12項關鍵戰略規劃,與本次IPCC AR6氣候減緩報告策略契合,後續將以此為基礎,啟動下一個階段的社會對話。
本(111)年度3月29日於農業試驗所舉辦的「強化農業氣象產業服務研討會」,邀請相關氣象產業業者及政府機關同仁,透過公部門提供資源及研發成果,協助民間業者擴大服務面向,期許建構出產、官、學、研彼此間互惠且更健全的〝農事服務產業〞生態系。
根據聯合國氣候小組,減緩氣候變遷方式包含現有森林的保護、飲食習慣的改變及農作方式的改變,都可以增加碳儲存,或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然而,這些都需要政府的刺激與驅動,才可能改變。在 2019 年,大約 22% 的溫室氣體釋放於農業、林業及其它土地利用,其中,一半的原因來自於森林的砍伐,而避免森林的砍伐、農業土壤的碳儲存及永續性的飲食文化,可以減少 20-30% 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而這個量是高於工業化之前,避免溫度上升攝氏 1.5-2 度的限制排放量,如今氣候變遷的威脅已失去控制。
現在缺乏體制與財務的支持,還有長期不明確的土地經營,私人土地的難控管,要全面控制土地利用的改變並不容易,因此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建議消費者平衡的飲食,多食用永續製造的產品,鼓勵永續產業的發展。
來自加拿大薩斯喀徹溫 (Saskatchewan) 草原適應研究合作社 (Prairie Adaptation Research Collaborative, PARC) 的研究顯示氣候變化正影響著針葉林的生存,因此他們成立薩斯喀徹溫原生種保留區 (Sakitawak Indigenous Protected and Conservation Area, IPCA),期望舒緩氣候變遷對原生林的破壞,因為當森林逐漸消失,存在於其中的生態系統將隨之瓦解。根據氣象資料,薩斯喀徹溫的冬天與秋天變得更加溫暖與潮溼,而夏天更加乾旱。
這個地區儲存了 2.29 億噸的碳,同時也包含泥炭與沼澤地。近年來森林地區由於乾旱等原因造成火災頻傳,當地居民除了需要適應氣候暖化外,天然災害也是他們需要注意防範的。因此 IPCA 的價值為避免森林的新破壞,像是砍伐、集材、採礦,甚至旅遊等人為的破壞。
食物中毒事件每年已經造成 420 萬人死亡,科學家欲利用電腦模擬方式預測食物中毒的高風險區。食物中毒可能發生的階段,從種植時期到端上餐桌都有可能發生,例如:餵食動物的飼料中已有細菌孳生,可能由空氣或是糞便傳播;在屠殺時和加工過程中被感染;又或者不當的食物保存方式。極端氣候像是淹水及乾旱,可能將工廠及農業含有化學物質或殺蟲劑的汙水,擴大汙染其它土壤及水源。
近年來,美國、加州及部分加拿大的生菜爆發大腸桿菌 (E.coli) 感染,由於生產地區發生強降雨。氣候變遷造成極端地環境溫度及濕度的改變,因此食物製造過程的環境也不如從前,大家的保存等習慣也需要跟隨氣候變遷的速度而改變。期望利用大數據資料,分析不同地區的氣候發生與作物種植的關係,包含汙水地點等,連結全球食物系統,降低食物中毒的發生。
氣候變遷造成非洲地區動物持續性的熱壓迫 (heat stress),像是牛、羊、豬及雞等動物,已影響牛奶與肉類的生產。近年來極端天候造成乾旱與淹水事件頻傳,天氣炎熱導致牛產不出牛奶,牛奶產量下降,衝擊非洲畜牧業的收入,像是坦桑尼亞及烏干達等國。根據研究預測,烏干達 90% 的地區在這世紀末會達到嚴重熱壓迫的程度,尤其影響豬,烏干達是東非每人次豬肉消費最高的國家。
肯亞的國際畜牧研究所 (International Livestock Research Institute, ILRI) 建立氣候變遷下韌性畜牧體系,整合氣候及畜牧相關資料,發展畜牧業氣候變遷適應力,期望能有效解決畜牧業在氣候變遷下的適應力。
來自緬因州東布斯貝 (East Boothbay) 的畢格羅海洋科學實驗室 (Bigelow Laboratory for Ocean Sciences) 提到因為緬因灣平均溫度上升,導致瀕臨絕種的北大西洋露脊鯨正面臨著食物短缺的問題,近期的研究發現牠們離開緬因灣尋找食物。牠們在緬因灣的主要食物是一種很小且富含蛋白質的橈足類 (copepods) 生物,是一種小型的甲殼類動物,大小如米粒,因此每天露脊鯨將吞食上百噸。然而,copepods 的族群量正因為緬因灣的海水溫度上升而快速地遞減,緬因灣溫度上升主要因為墨西哥灣流 (Gulf Stream) 的影響。他們也預測到了 2050 年露脊鯨將不再出現於緬因灣。
根據新格蘭水族館 (New England Aquarium) 的資料顯示,地球上僅剩不到 400 隻的北大西洋露脊鯨,10 年內族群大小下降了 20%。近年來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協會最新的鯨魚保護規則,訂定了緬因州及新英格蘭龍蝦捕撈的新限制,期望減緩鯨魚的生存問題。
本期焦點 氣候變遷新知 韌性農業最新消息 本期焦點 建置多重環境逆境模擬設施整合系統 農業試驗所 ̵ … 閱讀更多
在歐盟的共同漁業政策下,海洋魚類的過度開發本應停止於 2020 年,然而,根據官方的監測數據顯示,去年在歐盟海域就有超過 40% 的商業魚種以非永續的方式被捕撈。舉例來說,從 1970 年開始,鱈魚族群在北海已經減少 80%,海洋 (冰) 諮詢委員會 (Seas (Ices) advisory committee) 提到去年歐盟設定的鱈魚捕撈配額比科學建議的超過了 7%,而歐盟對 2022 年的捕撈限制忽略科學建議,那就是凱爾特海 (the Celtic sea)、蘇格蘭與卡特加特西部皆不應該再捕撈鱈魚。
綠色法律組織 ClientEarth 要求歐盟理事會重新審視歐盟漁業部長在 2021 年 12 月對東北大西洋下令的捕撈限制,如被拒絕,他們將會向歐盟法院提出訴訟,以合法的途徑禁止過度捕撈。認為考慮不周的漁業政策,正在破壞海洋脆弱的平衡,而海洋正是儲存碳且減緩氣候變遷很重要的場域。
因應極端氣候帶來的強降雨,近年來,與保險業者合作,推出虱目魚、石斑魚、鱸魚及吳郭魚等養殖水產保險保單,保險期間為投保日起1年。當約定氣象站連續48小時內,累積降雨量達520mm起至820mm止,即可啟動理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