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視訊專題演講-因應乾旱之甘藷韌性節水栽培及逆境指標研究
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預計於本(111)年8月2日(二)下午2點至4點,由韌性農業綱要計畫轄下計畫主持人-陸柏憲助理研究員,進行「因應乾旱之甘藷韌性節水栽培及逆境指標研究」之線上視訊專題演講,會議連結將於前一天提供。
活動快報
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預計於本(111)年8月2日(二)下午2點至4點,由韌性農業綱要計畫轄下計畫主持人-陸柏憲助理研究員,進行「因應乾旱之甘藷韌性節水栽培及逆境指標研究」之線上視訊專題演講,會議連結將於前一天提供。
高溫衝擊,稻米蔬菜也被曬到受影響,彰化蘆筍曬到枯萎減產,而雞農則發現,母雞張嘴不吃飯,因為太熱,只喝水散熱,結果不只不愛下蛋,品質也不太好,但吹冷氣的母雞,維持高下蛋率!
農業試驗所作物組組長王毓華:「應該要加強我們對於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第二個,就是如何來強化韌性,所謂的韌性是說,它在異常或極端氣候的環境之下。雖然會受損,可是它能夠有恢復力,第三個的話就是,我們要藉此來降低它的脆弱度。」
台灣氣候型態複雜,相較其他國家天然災害發生頻率高,導致常遭嚴重的農業災損,據統計,近15年間,農業損失平均每年約124億元。 但是今年上半年卻有三種養殖險投保件數「掛零」,分別是石斑魚、虱目魚及鱸魚等三種降水量型農業保單,吳郭魚降水量保單沒有掛零,但投保件數只有一件。
林試所森林經營組研究員兼組長王培蓉說,混農林模式對農業的保護性很高,可以阻止病蟲害快速散播,阻止陽光直射,避免穀類有稻熱病那類疫情,太熱對作物生長不利,像這類抗暖化農業調適策略,國外積極在推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於111年6月20日舉辦「熱帶果蔬風華永續傳承」記者會,呈現近年來鳳山分所在熱帶水果、蔬菜育種及安全生產及應用加值等技術開發之多樣成果!期許未來鳳山分所將繼續作為產業前進的後盾,選育耐候高品質之新品種(系)蔬果、進行病蟲害綜合防治研究與創新研發加工技術。
荔枝堪稱受到氣候暖化衝擊最劇的果樹,幫助荔枝暖冬中仍能順利開花,農委會農業試驗所鳳山分所助理研究員方信秀建議農民於11月施用高量磷鉀肥,減緩新梢生長,搭配「環刻」─將樹幹環狀剝皮,減少養分、水分往枝葉輸送,停止抽新梢,促使荔枝生長勢減弱,感測低溫的穩定性就會比較好,可增加開花比例2至3成。
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歷經10年育成青割玉米專用新品種「台農8號」,該品種具有抗銹病、中熟性、抗倒伏及高產等特性,加上餵食動物營養消化率高,適合作為乳牛芻料。近年來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造成國際航運不穩定,加上氣候變遷及烏俄戰爭等因素,國際原物料價格波動,使得國內飼料供應受到嚴峻的挑戰,因此建立國產供應鏈,將可彌補部分芻料缺口,減緩飼料不足的衝擊。
農委會今年全面推動稻作四選三、水稻收入保險等稻作政策,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8)日連跑雲林斗南及彰化社頭、芬園三地與農民座談說明,參加四選三稻農只要配合1次轉作或休耕,仍可繼續繳交3次公糧;參加水稻收入保險,因稻熱病損失2成也可理賠,保障比天然災害現金救助更全面。
陳吉仲指出,這2、3年來全球人類的生活有重大轉變,極端氣候、covid-19疫情,還有戰爭,都衝擊了我們的世界觀,為了確保2300萬人民的糧食安全,農委會必須確保農業的氣候變遷調適策略執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