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農業計畫成果暨資訊交流平台

烏魚漁汛近尾聲 全臺捕獲量較去年打5折

烏魚捕撈季節即將結束,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初步統計全臺海捕烏魚數量21萬6千多尾,大約只有去年同期的半數捕獲量,恐將也是近十年來魚獲量最少的一年。
洄游烏魚南下是為了產卵,產卵後的烏魚變瘦,烏魚全身最有經濟價值的魚卵也不適合再做烏魚子,1月中旬以後這些變瘦的「回頭烏」就會北返,水產試驗所呼籲漁民儘量不要再抓,讓這些烏魚繼續成長,等明年再來。

農民看過來!2022年元旦起13項農業新制整理 稻作4選3、水稻收入保險新制上路

烏魚捕撈季節即將結束,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初步統計全臺海捕烏魚數量21萬6千多尾,大約只有去年同期的半數捕獲量,恐將也是近十年來魚獲量最少的一年。
洄游烏魚南下是為了產卵,產卵後的烏魚變瘦,烏魚全身最有經濟價值的魚卵也不適合再做烏魚子,1月中旬以後這些變瘦的「回頭烏」就會北返,水產試驗所呼籲漁民儘量不要再抓,讓這些烏魚繼續成長,等明年再來。

氣溫對水稻台稉9號穀粒成分與食味品質的影響

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近50年來已升溫超過1℃,2040年極可能超過1.5℃。前人研究指出高溫將降低水稻產量與外觀品質,以稉型稻較顯著。臺灣為全球栽培稉稻地區中緯度最低者,面對暖化的傷害將是首當其衝,因此高溫對稉稻栽培影響的研究更是刻不容緩。
據此,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第152期之「氣溫對水稻台稉9號穀粒成分與食味品質的影響」探討穀粒成分、食味品質與氣溫環境之相關性,藉此評估最佳栽培時期之氣溫環境,作為未來良質米操作規畫與擬定因應未來氣候變遷之稻作生產調適技術之依據。

110年度建構因應氣候變遷之韌性農業體系研究-高溫氣候畜禽因應調適成果觀摩影片

因應氣候變遷對畜牧業所造成的產量問題提出對策。展示乳、肉牛及白羅曼鵝產業耐熱抗逆境能力與耐熱生產效率之調適措施及選育,建立調適性技術,降低動物們熱緊迫所造成的產能損失,穩定產業供給,以提升競爭力。藉由韌性農業計畫,建立耐熱抗逆境指標,提出解決方法。
經過調適後可觀察到牛隻有採食及反芻的行為,表示當環境溫度降低,對於其採食行為是有幫助的。希望藉由影片分享,能讓廣大農民受益。

韌性農業護身符 不畏氣候變遷 產業穩定向前行

「建構因應氣候變遷之韌性農業體系研究」綱要計畫,於今(110)年11月19日舉辦亮點成果記者會,精選分享農、林、漁、畜產業調適技術亮點成果,相關研究成果亦於12月開始陸續以線上影片播出,期待面對未來氣候挑戰,農民能及早應用技術落實於產業,提高農業生產體系之韌性,穩定生產及維護糧食安全。

未來氣候大解密: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 TCCIP專家講座

TCCIP計畫團隊於今(110)年11月19日(五)上午舉辦「未來氣候大解密: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TCCIP專家講座」,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為各界呈現第六次評估報告物理與基礎科學報告的完整內容,導引至臺灣的氣候變遷評析結果與國際趨勢對應,以提供國內產官學研參考。

氣候變遷農業部門調適及淨零排放系列座談會 11/8正式起跑

農委會於今(110)年9月1日正式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以統籌規劃農業部門因應氣候變遷政策,展現農業部門對於氣候變遷政策的高度重視。該辦公室規劃辦理27場全國巡迴座談會,將邀集產、官、學、消費者等共同參與,集思廣益提供農業部門氣候變遷調適與淨零排放具體方案與路徑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