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農業計畫成果暨資訊交流平台

宜蘭成豪雨重災區 初勘薑、蒜、甘藍農損235萬元 壯圍鄉農會:蔥蒜怕沒種苗可復耕

根據農委會截至下午5時統計,全臺農損255萬元,以宜蘭損失約235萬元、占92%為最主要災區。全臺農作物被害面積108公頃,主要是青蒜(苗)36公頃、63萬元,薑1公頃、58萬元,蔥3公頃、52萬元,甘藍(高麗菜)5公頃、47萬元,其他受損作物還有高粱及結球白菜、南瓜等蔬菜。

團隊合作 關於氣候變遷

密西根州立大學與加州大學默塞德分校共同合作,藉由一些微小的生物來更好地解決氣候變遷這個大問題。來自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經費支持,期望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氣候變遷問題,團隊透過微生物角度,及其共生的寄主動物的關係間,包含魷魚、昆蟲及海葵,讓我們了解未來氣候模型與現在或長期的保留策略。團隊蒐集很多關於短期及長期氣候變遷在共生關係的影響,並將這些結果套入氣候模型,預測氣候變遷與人類的資訊。
舉例而言,夏威夷短尾魷魚 (Hawaiian bobtail squid) 有個發光組織,是由一種會發光的細菌共生造成的,夏威夷短尾魷魚提供細菌食物及遮蔽,細菌則藉由發光模糊魷魚的輪廓,在月光倒影中躲避潛在的掠食者。而有些文獻認為氣候變遷對這種魷魚有好處,因為造成它的掠食者數量減少甚至死亡。然而,對於氣候變遷如何影響共生關係仍有很多未知,用魷魚、葉蟬及海葵在不同遺傳物質、棲地及生物互動的共生模式,建立氣候變遷與共生關係的模型。

紐西蘭農民抗議放屁稅

紐西蘭的農民開著他們的拖拉機,到鎮裡抗議,由於政府計畫要對畜牧動物排放溫室氣體課稅。紐西蘭的遊說團體幫助組織超過 50 位抗議農民,來到鎮裡甚至經過整個國家來發聲,運用多種口號來表達他們的不滿及挫折,像是 “別反咬餵養你的手”、“沒有農民你將會飢餓、赤裸及清醒”、“這個政府討厭農民”、“甚麼樣的社會會限制食物的製造”、“放屁稅真是個笑話” 等等。
政府對於這個新的稅收,目的是為了減緩氣候變遷的影響,將會是全球第一個實行,且農民可以藉由氣候友善產品來增加收益。然而,這樣會提高未來食物的價格,生產成本也上升,對於減緩氣候變遷的效益恐需要再評估。

氣候壓力 蜜蜂危機

極端氣候不僅對人類造成影響,熱浪、野火、乾旱及強降雨也威脅著諸多野生動物,像是蜜蜂。從 2021 年開始,美國由於乾旱與異常降雨,蜜蜂養殖出現蜂群健康下降問題,舉例而言,乾旱導致花蜜及花粉產量下降,蜜蜂無法製造足夠的蜂蜜,也損害了他們維持健康的來源;美國東北部異常降雨,限制了該區蜜蜂出外蒐集花蜜及花粉的時間,如此對於蜂群的維持、蜂蜜的製造及商業性授粉都銳減,因此養蜂業者需要提供更多的糖水與花粉來維持蜂群,且多位養蜂超過 10 年的業者表示,在 2021-2022 年的冬天他們損失了 50-70% 的蜂群。
蜜蜂是農作物很重要的授粉者,然而,過去五年內蜜蜂數量銳減,除了氣候異常造成外,寄生蟲、病原菌、殺蟲劑、營養缺失及棲地喪失等,都是導致蜜蜂數量減少的原因,其中最為嚴重的包含瓦蟎 (Varroa destructor) 寄生蜜蜂,並以蜜蜂的脂肪組織為食,而蜜蜂的脂肪組織功能如同哺乳類的肝臟一樣,也維持著蜜蜂的免疫系統等功能。未來對於蜜蜂友善環境的建立很重要,是維持我們食物安全重要的一環。

1970 年起 70% 動物族群下降

當溫室氣體持續排放,氣候變遷越來越嚴重,短短 50 年內,平均約 70% 的全球野生動物族群數量驟降。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 與倫敦動物學會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s, ZSL) 發布 2 年 1 次的《Living Planet Report》,在 1970-2018 年間,從開放水域到熱帶雨林,數量豐富的魚類、鳥類及兩棲爬蟲類等,數量平均下降 2/3,2022-2020 年為 60%;2022-2018 年為 68%。
很多科學家認為我們正經歷第六次大滅絕,且滅絕的速度遠高於恐龍滅絕時期。WWF 的地球生命力指數 (Living Planet Index) 結合了約 5,230 種動物,超過 32,000 個族群來計算野生動物在各地及分類中的豐富度。在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拉丁美洲與加勒比地區,包含亞馬遜地區,在過去 48 年,94% 平均野生動物族群大小快速下降,且森林砍伐速度正加速中;第二則為非洲 66%,依序為亞洲及太平洋 55%、北美洲 20%、歐洲與中亞 18%。為減緩生物多樣性下降的速度,我們須改變生活習慣,讓 COP15 的目標達成,減少碳排,控制全球溫度上升。

還給動物、樹木及河川權益

專家呼籲授予動物、樹木及河川合法的權利,由於目前氣候變遷造成生物多樣性的損失。 報告標題為 《the Emerging Bio Age》 的作者Ecuador 和 Bolivia 已經為大自然爭取權利,也有掀起一場生態浩劫罪的運動在國際犯罪法庭中。另外,發表在《The Law Society》的報告,闡述人類與地球在未來的關係將重新定義,共同作者 Wendy Schultz 博士期望改善氣候變遷的速度,留給下一代一個美好的地球;而 Trish O’Flynn 博士則想為大自然做得更多,人類常常需要出去看看大自然,然而我們其實就生活在大自然中。
給予某些東西一個文化上的權利,如此可以保護它並保留其價值。價值觀的改變,將有助於我們思考我們的處境,以及放寬視野,看見這個地球上共存的所有生命體,如果這樣的世界觀能成為一條法律,重視生活周遭所有生命的權利,成就一個新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