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農業計畫成果暨資訊交流平台

因應聯合國最新氣候變遷報告之科學說明與回應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已於2021年8月9日公布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AR6)-第一工作小組報告的最終版草案(finaldraftofWGIAR6)。因應此報告的公布,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團隊,包含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以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共同發布「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之科學重點摘錄與臺灣氣候變遷評析更新報告」。

氣候乾旱造成歐洲野火大發生並帶來40℃熱浪

野火已經在歐洲各地大肆發生,包含西班牙、希臘、土耳其,正在應對十年來最嚴重的熱浪,溫度上升到40℃,數百人被迫撤離居所。氣候變遷造成全球氣候異常,乾旱高溫使得森林野火的發生機率上升,今年八月初,義大利中部的城市-佩斯卡拉(Pescara)的野生動物保護區(NatureReservePinetaDannunziana)內針葉林大火,波及多個城市,24小時內已驅離800多人,且有部分民眾受傷。雖然並沒有釀成重大的傷亡,但最大的問題仍是高溫的焚風。
根據歐洲發布的資料顯示,今年的野火季節比起過去的災損平均,明顯地造成更大的災害。義大利鄰近的國家-土耳其也同樣遭受野火肆虐,發生頻率與強度皆逐年上升,今年的野火面積約為95,000公頃,相較於過去十年的平均面積約為13,516公頃。然而,野火造成的煙也同樣對這些地區民眾的呼吸系統可能有所影響。因此,減緩氣候暖化仍是未來最為急迫的議題,環境影響的層面將造成嚴重後果。

氣候暖化動物生育能力下降

氣候變遷造成全球溫度上升,除了改變生態環境外,也逐漸地影響生物生理反應,根據利物浦大學(UniversityofLiverpool)發表於期刊《自然氣候變化》(NatureClimateChange)的研究顯示,以果蠅(Drosophila)為例,觀察了43種果蠅,發現雄性果蠅(maleflies)在低於其致死溫度限制(lethaltemperaturelimit)約四度時開始變得不育,這溫度差相當於英格蘭北部和法國南部夏季之間的差異,研究人員還利用模型(model)模擬,到2060年預測超過一半牠們的棲地都將太熱,所有雄性個體都將無生育能力。
利物浦大學的研究員湯姆·普萊斯(TomPrice)博士提到,極端氣候,溫度導致的生育率下降可能是對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威脅。我們已經有結果顯示,從豬到鴕鳥,再到魚、花、蜜蜂,甚至人類,各種動物在高溫下的生育能力都會下降,且並不是孤立的病例,可能有一半的物種容易患熱性不孕症。

野生水果幫助辛巴威適應氣候變遷

辛巴威(Zimbabwe)位於非洲南部,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其中有多種可食用的當地果樹種(indigenousfruittree),例如:西非烏木shuma(Diospyrosmespiliformis)、猴橘子mazhumwi(Strychnoscocculoides)和鼻涕蘋果matohwe(Azanzagarckeana),這些樹種並未因為社區開發或森林砍伐而喪失,反而因其價值而被當地刻意保留下來,不論鄉村或是都市都依靠著這些野生的果樹種,延伸出多種相關傳統料理,包含飲料、啤酒、湯和粥等等,也有依靠它們進行貿易作為收入來源。
氣候極端造成辛巴威的農產量下降,逐漸影響民生經濟,而這些野生果樹種幫助辛巴威人民適應氣候改變,氣候變遷的發生讓辛巴威人民更加地意識到保護自然資源的重要性,認識食用與非食用林的區別,並有多個林地再建計畫。
災害或許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然而,卻能讓大家珍惜並重視自然資源對減緩氣候變遷的影響。

植物的熱反應基因已找出有機會改良出耐熱作物因應全球暖化

到2050 年全球暖化將減少1/3 的農產量,對植物而言,溫暖的訊息代表著夏天的來臨,牠們提早開花,預期可吸收水量減少,將沒有足夠時間儲存能量產生更多種子,因此作物產量將下降。為了改善植物對熱的反應,科學家首先必須知道植物感測溫度的機制,並找出表現熱反應的植物基因。來自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Meng Chen 教授與其團隊,發現了參與熱感應的第二基因,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該團隊兩年前已得知第一基因,稱作HEMERA,這次他們成功發現了另一個關鍵基因RCB,這個基因的作用相近於HEMERA,來控管植物的熱反應功能,如果同時關閉這兩個基因功能,植物將不再對溫度敏感。HEMERA和RCB共同調節一群多功能的主控基因調節子(master gene regulators)的數量,功能包含對溫度和光線的反應,並使植物轉變為綠色。他們認為HEMERA 和RCB參與細胞核(nucleus)和葉綠體(chloroplasts)的協調基因(coordinating gene)表現。
未來,Meng Chen 教授提到他們的實驗將會專注於了解這兩個胞器之間的作用機制,如何達成生長、開花、和其它功能,第二基因是個很大的發現,期望未來知道他們如何作用下,我們可以修正它,並幫助作物應付氣候變遷。

急速全球暖化衝擊農產量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oftheUnitedNations,FAO)預估全球的人口到2050年會超過90億人,每年糧食產量將需要增加70%,作物產量增加10億噸,肉類產量飆升超過2億噸,且到時候全球暖化對人類的生活已可能造成極大的威脅。
自從1960年開始,肥料(fertilizer)的使用與全球貿易(globaltrade)的頻繁平衡了全球人口的暴增,然而,根據發表於NatureClimateChange的研究顯示,由於人口的增加,且未受嚴重氣候變遷影響,1961年起糧食生產就已下降21%。全球暖化已經造成農產量的下降,極端的氣候像是溫度上升、乾旱與淹水,造成作物提早開花、果實早熟與死亡等。
研究員強調,集約化(intensification)的農業增加了產量,卻造成了嚴重的環境破壞、森林的砍伐、營養土的流失、殺蟲劑的汙染與釋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將直接或間接地促進全球暖化,最終將需要使用更多的資源來彌補這些破壞造成的糧食產量下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