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農業計畫成果暨資訊交流平台

氣候變遷影響冬眠動物習性

人類能夠在寒冷的冬天裡活動自如,然而其它的哺乳動物很多都有固定冬眠的習性,不論環境條件如何,每年皆會冬眠,為專性冬眠 (obligate hibernation)。也有些休眠狀態是因應不適合的環境條件,為度過嚴峻且缺少食物的環境,這些休眠稱之為兼性冬眠 (facultative hibernation)。來自耶魯大學的 Sarah Mohr 提到氣候變遷將同時影響這兩種冬眠者,研究發現氣候變遷,冬天提早暖化,造成熊提早甦醒;有些花栗鼠 (chipmunk) 甚至沒有了休眠,表示牠們需要更多的時間躲避獵食者。以地松鼠 (ground squirrel) 為例,每年需要冬眠 9 個半月的時間,而雪的狀態就是讓牠們知道春天何時到來,然而,近年來部分地區越來越多季末雪 (late-season snow) 的出現,意味著冬眠時間的增加,卻較少時間尋找食物來儲存能量。
總體而言,氣候變遷正慢慢地改變動物的冬眠習性,也有觀察到過去沒有冬眠行為的動物開始有冬眠行為,或許冬眠行為將是因應氣候變遷的策略之一。

臺東農業調適年度試驗研究成果研討會

臺東場研究人員發表6篇年度重要成果之研究論文,包括翼豆農業調適研發成果與展望、臺灣藜農業調適研發成果及展望、臺東縱谷地區水稻穗期低溫災害趨勢及減災措施、鳳梨釋迦不同產期對採前落果的影響、賓朗果園生物多樣性調查—以蝴蝶為例及有機農業訓練成效追蹤評估之研究。

客座總編輯|農試所所長林學詩 因應氣候變遷 打造韌性農業

氣候變遷已是全球必須積極應對的議題, 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2021年發表的第6次報告(AR6),全球氣溫平均上升1.5℃,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未來極端天氣將持續發生並加劇。臺灣近年暖化程度,事實上已經比國際平均還要嚴重,夏天延長、冬天縮短成為新常態,當溫度上升無法避免,農業方面就必須進行各種調適措施,否則到了世紀末,我們農業會有很多項目無法持續發展。

伊索比亞的超級作物 欲成為氣候變遷新希望

伊索比亞 (Ethiopia) 有馴化一種作物稱為假香蕉 (false banana) 又稱為 enset,芭蕉科多年生植物,目前只有伊索比亞有。來自阿瓦薩大學 (Hawassa University) 的研究員 Wendawek Abebe 指出,這個香蕉的近親作物供給超過 10 億人口作為食物,假香蕉食用的部分並非果實,而是其根與澱粉莖,營養豐富,他們將假香蕉發酵作粥或是麵包。除了伊索比亞,並無其他地區種植假香蕉,儘管有野生的假香蕉,一般也被認為不能食用,假香蕉能夠生長在天氣炎熱的南非,意味著它可以適應這樣的環境,假香蕉非常好種植,且可以隨時收割,認為能成為氣候變遷下的替代作物,以確保糧食安全。
氣候變遷已嚴重影響全球眾多農作物生長及收成,除了研發抗逆境品種作物外,尋求新的替代作物期望解決全球暖化及疫情衝擊的糧食危機。

氣候變遷導致魚群遷習新水域

當氣候變遷加速,全球海洋溫度上升,對於漁業的影響很大,魚系群從一個國家遷習至另一個。根據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發表於 Global Change Biology 的研究,發現到了2100 年,45% 的魚類將因為氣候變遷的驅使,而跨越兩個或更多特定的經濟海域;23% 的魚系群將已經改變棲地範圍於 2030 年。
魚系群 (fish stock) 是指一個物種内的亞族群 (subpopulation);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於 1982 年開始訂定每個國家在特定的海域範圍有其使用特權,而這個區域就是特定的經濟海域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加拿大的經濟海域是全世界第七大,然而,我們無法控制海域內的魚游向哪裡,從 2006 年開始追蹤超過 9000 個魚系群,其中 80% 的從其原本棲息的經濟海域移向其他區域。儘管熱帶海域是魚系群遷移首當其衝影響的區域,北部也連動受影響,研究發現 10 個加拿大與美國共享的魚系群在 2033 年會遷移。海洋資源的永續管理將是未來的一大挑戰。

北極樹木界線已改變範圍

全球暖化造成北極的樹木界線加速地向北極移動,讓雪白的土地逐漸轉為綠色。由於越來越熱,樹木慢慢向北遷移,過去平均每年向北移幾公分,現在每年移動 40-50 公尺。在歐洲北極圈內的樺木 (birch) 是向北移的領先樹種,小絨毛表層的樺樹是少數闊落葉喬木之一,且較大部分針葉樹堅硬,在低海拔也常與松樹、雲杉等一起生長,然而,僅有樺樹快速地超越其他樹種向北移動。北極動物的棲地被壓縮,溫帶地區的動物棲地範圍向北跨大,馴鹿 (reindeer) 正是瀕臨絕種的北極動物之一,地球溫度上升,其中兩個造成馴鹿將滅絕的原因:(1) 雪變冰變銳利 (2) 太多樹木。首先,在 2013 及 2017 年成千上萬的馴鹿死亡,因為暖化的冬天裡出現濕氣,雪開始凝結,馴鹿腳底下的苔原植物死亡,又或是溫度時升時降,雪融化後又成為冰,凍結了苔原植物,馴鹿無法取食到,造成馴鹿死亡;在者,樺樹阻礙馴鹿的通行,它們的根暖化了地面,融化了雪,儘管馴鹿會吃樺樹的嫩枝,掉落太多的枝葉於地面,並改變了土壤的有機成分等,都威脅馴鹿的苔原植物生長。
北挪威的薩米人代表將討論新的馴鹿相關法律,並幫助薩米人新的生活模式,然而氣候變遷之迅速,將造成北極圈原住民傳統生活的衝擊,也逐漸威脅多數生物。

氣候變遷降低動物媒介植物的傳播

世界上有一半的植物是依靠動物傳播種子,然而氣候變遷造成全球諸多吃植物果實的鳥類及哺乳類數量下降,進而影響 60% 動物傳播植物因應氣候變遷下的棲地遷習。來自美國萊斯大學研究員 Evan Fricke 與同事們發表於 Science 的研究,提到關於現在的生物多樣性危機稱之為第六次大滅絕,他們利用過去上百篇的研究資料來訓練機器學習模式 (machine-learning model),藉以了解種子傳播服務的消失,比較廣泛資料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 的資料,可以得知相對應的種子傳播者與植物種類、種子傳播者的移動,以及種子經過動物腸道的時間。
發現種子傳播的減少大多發生在北美、南美、歐洲、及澳洲的溫帶地區,而目前瀕臨絕種且最影響種子傳播的動物物種主要發生在熱帶地區南美洲、非洲及東南亞。95% 依靠動物傳播的植物消逝,可能只有很少的百分比例的種子傳播動物的減少,也就是說,僅少數的動物減少就會造成大量的植物群的消逝。因此種子傳播動物的生物多樣性是維持生態系的關鍵,植物又是固碳上減緩溫室氣體釋放的重要對象,氣候變遷下的生物保育將持續是重要的問題。

德國農業部長欲增加動物福利標籤

德國農業部長 Cem Özdemir 在本月 14 日德國聯邦議會上提出強制性畜牧標籤,強調畜牧業的動物福利,提供財務補助提升品質福利,為提升畜牧業品質,增加產品效益, Özdemir 想採用 Borchert 委員會的建議,動物福利的資金來源用增加其產品的價格,像是肉類及牛奶等,來改善畜牧動物的生活福利,但是消費者將承擔更多的食物價格。因為全球疫情影響,除了食物價格漲外,各式燃料等原物料也因供應鏈問題隨之漲價,消費者對此皆認為負擔加重。
然而,提升動物福利是確保其生產的產品營養及品質的方式,除此之外,農業部長也注重營養政策,減少醣類、脂肪及鹽的攝取,還有食物浪費的問題,並訂定目標於 2030 年達 30 % 的有機耕種,未來超商中 30% 的產品皆來自有機耕種。另外,減少殺蟲劑及硝酸鹽的使用,甚至減少到不再使用,降低化學藥劑的土地殘留。最後,乾旱、升溫及強降雨等氣候極端變化,近年來也對德國農業造成嚴重損失,未來方向以低碳農業為方向,除了總體食物的品質提升,期望減緩氣候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