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農業計畫成果暨資訊交流平台

氣候變遷導致魚群遷習新水域

當氣候變遷加速,全球海洋溫度上升,對於漁業的影響很大,魚系群從一個國家遷習至另一個。根據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發表於 Global Change Biology 的研究,發現到了2100 年,45% 的魚類將因為氣候變遷的驅使,而跨越兩個或更多特定的經濟海域;23% 的魚系群將已經改變棲地範圍於 2030 年。
魚系群 (fish stock) 是指一個物種内的亞族群 (subpopulation);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於 1982 年開始訂定每個國家在特定的海域範圍有其使用特權,而這個區域就是特定的經濟海域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加拿大的經濟海域是全世界第七大,然而,我們無法控制海域內的魚游向哪裡,從 2006 年開始追蹤超過 9000 個魚系群,其中 80% 的從其原本棲息的經濟海域移向其他區域。儘管熱帶海域是魚系群遷移首當其衝影響的區域,北部也連動受影響,研究發現 10 個加拿大與美國共享的魚系群在 2033 年會遷移。海洋資源的永續管理將是未來的一大挑戰。

北極樹木界線已改變範圍

全球暖化造成北極的樹木界線加速地向北極移動,讓雪白的土地逐漸轉為綠色。由於越來越熱,樹木慢慢向北遷移,過去平均每年向北移幾公分,現在每年移動 40-50 公尺。在歐洲北極圈內的樺木 (birch) 是向北移的領先樹種,小絨毛表層的樺樹是少數闊落葉喬木之一,且較大部分針葉樹堅硬,在低海拔也常與松樹、雲杉等一起生長,然而,僅有樺樹快速地超越其他樹種向北移動。北極動物的棲地被壓縮,溫帶地區的動物棲地範圍向北跨大,馴鹿 (reindeer) 正是瀕臨絕種的北極動物之一,地球溫度上升,其中兩個造成馴鹿將滅絕的原因:(1) 雪變冰變銳利 (2) 太多樹木。首先,在 2013 及 2017 年成千上萬的馴鹿死亡,因為暖化的冬天裡出現濕氣,雪開始凝結,馴鹿腳底下的苔原植物死亡,又或是溫度時升時降,雪融化後又成為冰,凍結了苔原植物,馴鹿無法取食到,造成馴鹿死亡;在者,樺樹阻礙馴鹿的通行,它們的根暖化了地面,融化了雪,儘管馴鹿會吃樺樹的嫩枝,掉落太多的枝葉於地面,並改變了土壤的有機成分等,都威脅馴鹿的苔原植物生長。
北挪威的薩米人代表將討論新的馴鹿相關法律,並幫助薩米人新的生活模式,然而氣候變遷之迅速,將造成北極圈原住民傳統生活的衝擊,也逐漸威脅多數生物。

氣候變遷降低動物媒介植物的傳播

世界上有一半的植物是依靠動物傳播種子,然而氣候變遷造成全球諸多吃植物果實的鳥類及哺乳類數量下降,進而影響 60% 動物傳播植物因應氣候變遷下的棲地遷習。來自美國萊斯大學研究員 Evan Fricke 與同事們發表於 Science 的研究,提到關於現在的生物多樣性危機稱之為第六次大滅絕,他們利用過去上百篇的研究資料來訓練機器學習模式 (machine-learning model),藉以了解種子傳播服務的消失,比較廣泛資料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 的資料,可以得知相對應的種子傳播者與植物種類、種子傳播者的移動,以及種子經過動物腸道的時間。
發現種子傳播的減少大多發生在北美、南美、歐洲、及澳洲的溫帶地區,而目前瀕臨絕種且最影響種子傳播的動物物種主要發生在熱帶地區南美洲、非洲及東南亞。95% 依靠動物傳播的植物消逝,可能只有很少的百分比例的種子傳播動物的減少,也就是說,僅少數的動物減少就會造成大量的植物群的消逝。因此種子傳播動物的生物多樣性是維持生態系的關鍵,植物又是固碳上減緩溫室氣體釋放的重要對象,氣候變遷下的生物保育將持續是重要的問題。

德國農業部長欲增加動物福利標籤

德國農業部長 Cem Özdemir 在本月 14 日德國聯邦議會上提出強制性畜牧標籤,強調畜牧業的動物福利,提供財務補助提升品質福利,為提升畜牧業品質,增加產品效益, Özdemir 想採用 Borchert 委員會的建議,動物福利的資金來源用增加其產品的價格,像是肉類及牛奶等,來改善畜牧動物的生活福利,但是消費者將承擔更多的食物價格。因為全球疫情影響,除了食物價格漲外,各式燃料等原物料也因供應鏈問題隨之漲價,消費者對此皆認為負擔加重。
然而,提升動物福利是確保其生產的產品營養及品質的方式,除此之外,農業部長也注重營養政策,減少醣類、脂肪及鹽的攝取,還有食物浪費的問題,並訂定目標於 2030 年達 30 % 的有機耕種,未來超商中 30% 的產品皆來自有機耕種。另外,減少殺蟲劑及硝酸鹽的使用,甚至減少到不再使用,降低化學藥劑的土地殘留。最後,乾旱、升溫及強降雨等氣候極端變化,近年來也對德國農業造成嚴重損失,未來方向以低碳農業為方向,除了總體食物的品質提升,期望減緩氣候變遷。

炎熱夏天的延長 降低洋蔥產量

馬盧爾縣 (Malheur County) 位於美國奧勒岡州 (Oregon) 東南部,2021 年夏天的升溫與延長造成當地洋蔥產量大跌,產量不及 2020 年每畝平均的 43 噸。暖化除了造成洋蔥產量的下降外,洋蔥的大小也變小,洋蔥變小意味著賣價的下降,反向地,較大的洋蔥賣價越來越高,2021 年 9 月較大的黃色洋蔥在愛達荷州 (Idaho) 和奧勒岡州每 50 磅價格為 15-16 美元,為 2020 年的兩倍價。儘管有較好的價格可以賣,但大顆洋蔥的產量很少。當地的洋蔥產業價值 8000 萬,但現在卻有很多生產者依賴著政府的補助維生。洋蔥業者也深怕未來的狀況將每下日況。
氣候變遷導致的熱浪及升溫可能將持續發生,甚至乾旱問題,農業缺水也是造成洋蔥產量下降的問題之一, 奧勒岡州立大學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近期也在研發耐乾旱的洋蔥品種,期望能解決洋蔥產業萎縮的問題。

美國緬因龍蝦受氣候變遷影響減產

緬因州崎嶇蜿蜒的海岸是產美國緬因龍蝦 Homarus americanus 的盛產地,將近 20 年緬因龍蝦的運輸量極大,然而,近五年來龍蝦量迅速地下滑,龍蝦產業也受氣候變遷的影響。緬因大學海洋學系的助理教授 Damian Brady 提到緬因州較南段的海域,溫度提高,且 2004-2013 年緬因海灣溫度上升超過 5 華氏度,龍蝦過去主要集中在水深 150 英尺深,而現在主要聚集在 250-320 英尺深,未來也無法預期龍蝦每年的族群量。
導致捕蝦業者跟研究員必須精準的掌握其盛產期,並研究是否能延長這盛產期如昔日。而龍蝦需要較冷的水域環境,緬因州從 1980 年開始,由於適合緬因龍蝦生存,因此族群不斷擴增,使得緬因州成為緬因龍蝦盛產地區,2016 年起產量不斷下降。現在捕蝦業者也與研究學者合作,共同瞭解龍蝦的生長狀況與棲息環境的變化,期望透過數據分析,並預測緬因龍蝦的盛產位置。

12月高溫 影響喬治亞州水果業者

美國喬治亞州水果業者因為 12 月的暖冬,導致水果產量下降,果樹提早開花,以藍莓為例,花提早 2-3 週盛開,冬天的暖化導致無法提供需要足夠冷處理時間的水果品種來結果,像是藍莓、水蜜桃及蘋果都需要冷處理時間來進入休眠期,這時期很重要,休眠直到春天到來的開花結果。2021 年 12 月末氣溫升至將近攝氏 27 度,當地民眾甚至穿著短袖,直到 1 月的冷氣團來襲,這個月的最高溫紀錄創當地歷史新高,這樣的高溫除了未提供果樹冷處理外,甚至對他們造成傷害。
氣候變化的不穩定,造成水果產量的浮動,喬治亞州的生產者也將對氣候的不穩定性逐漸失去產業掌握能力,未來除了政府的補助,與抗逆境品種的研發,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將是全人類需要重視的問題。

地球岩心樣本 證實升溫海水的魚類適應

德國基爾大學 (Kiel University) 的研究員 Renato Salvatteci 近期的研究發表於期刊 《Science》,該團隊於 2008 年在鯷魚豐富的祕魯海岸,尋找 13 萬年前的沉積樣本,在祕魯首都利馬 (Lima) 的北邊約 130 公里處發現一個理想的地點,並取了 20 公尺的岩心標本 (core sample),經過 13 年的分析研究,該團隊想知道甚麼樣的魚種可以生活在洪堡德涼流系統 (祕魯涼流系統) (Humboldt current system),並且是在間冰期 (interglacial period),海水溫度比起現今高攝氏 2 度,同時海洋僅含少許氧氣,而這樣的環境剛好是科學家預期 2100 年的地球狀況。
洪堡德涼流系統提供了全球將近 15% 的年魚貨量,由於它豐富的祕魯鯷魚。岩心標本每公分約代表著 90 年,其中發現的魚類並非鯷魚,而是更小的魚類像是蝦虎 (goby-like fish) 大小的魚類,這樣的魚可以適應較高溫且缺氧的環境。現在有眾多研究顯示氣候變遷造成海洋魚類變小,這個發現可以證實體型的下降可能就是較適合這樣海洋環境的改變。意味著未來總漁獲重量將不斷下降,海洋地質研究提供我們未來可能的線索。

荷蘭牧牛業面臨氣候變遷抉擇

荷蘭為 1750 萬人口稠密的國家,動物數量同樣稠密,擁有將近 400 萬的牛隻、120 萬的豬及 1 一隻雞。雖然荷蘭為全世界第二大的農業輸出國,但是農業才佔其溫室氣體排放的 16%。荷蘭牧牛業是排放溫室氣體的主要原因之一,氣候變遷異常的降雨及升溫,威脅著荷蘭畜牧業。荷蘭政府編列 250 歐元期望在 2035 年前減少牛隻數量,以降低主要由化肥與糞便等釋放的氮氣排放,同時減少來自牛隻消化系統的溫室氣體-甲烷排放。
荷蘭政府幫助農民使業務多元化、培訓及創新,如農地接近自然保護區,也會幫助遷移,假如不遵守,政府將會強制徵收土地,並強調別無選擇。加上荷蘭土地不大,無法同時滿足所有需求,房屋用地短缺、農業用地、花卉種植地、歐洲最大的機場用地、密集的道路以及自然保留區,還有現在的減緩氣候變遷影響的政策,這些都使得農民承受極大的生活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