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農業計畫成果暨資訊交流平台

農業淨零排放目標超車2050年 陳吉仲:農業部門要提前10年達標

溫室氣體排放造成暖化及氣候變遷的影響,不論是全球或臺灣,第一個受影響的部門是農業部門,農委會將儘速做兩件事,一是調適策略一是淨零排放。
調適策略方面,陳吉仲說,農委會3年前即針對農作物進行抗逆境品種的研發及生產技術的改良,並推動農業保險等因應策略,目的就是要降低農民因氣變遷造成的損失,但不論再怎麼做,不管溫室氣體減量多少,2040年全球氣溫還是會上升1.5℃,因此不能只有調適策略,還要溫室氣體減量,而農業部門更有利基達成淨零的目標。

葡萄莊園的感測器開發

根據水足跡網絡 (Water Footprint Network) 的統計,裝滿一杯 125 毫升的葡萄酒需要 109 升的水,然而,氣候變遷造成降雨減少,水資源不穩定,逐漸影響著葡萄莊園的生產。對此,紐西蘭農業科技新創公司 Croptide 研發感測器,期望改善水的效能提升 30-50%,並且讓生產者使用手機即能得到營養及水的相關即時資料。透過精確地得知每棵葡萄藤的需水狀況,就可以依需求提供較精確的水量,提升用水的效能。
Croptide 的共同創辦人 Hamish Penny 提到,現今由於氣候變遷,很多地區都面臨水資源短缺的問題,生產者皆有想要即時取得植物水分與健康狀況的即時資訊需求,因此期望新科技的開發能有效使用水資源,舒緩氣候變遷下缺水的問題。

氣候變化 候鳥數量驟降

位於歐洲東南部的阿爾巴尼亞西岸發現這個冬天候鳥的數量下降了。根據每年國際水鳥普查 (International Waterbird Census) 的資料,相較於去年,今年 2 月在 Divjaka-Karavasta 濕地造訪的候鳥-水鳥減少了 25%,包含多種種類,而此濕地為國際上重要的候鳥過冬地,行經歐洲的飛行路線。來自 Divjaka-Karavasta 國家公園的 Ardian Koci 提到,今年在 Divjaka-Karavasta 潟湖減少了將近 9,000 隻的水鳥,今年 1 月 15-16 日這裡調查到約 25,000 隻候鳥,去年則為 34,000 隻,推測為全球暖化改變了候鳥的遷習及繁殖季。
科學家指出較溫暖的氣候意味著候鳥不再需要離開北方到南方尋找食物。像是灰雁 (Greylag goose)、白額雁 (White-fronted goose) 及小白額雁 (Lesser white-fronted goose) 繁殖於北俄羅斯及斯堪地那維亞的苔原,今年很大部分未到阿爾巴尼亞過冬。而鵜鶘 (pelican) 的繁殖季多為 1 月初,今年則延至 1 月底。同時,在阿爾巴尼亞非法捕魚及城市化都威脅著候鳥的棲地,氣候變遷除了改變候鳥習性外,棲地破壞及食物來源等因素,皆慢慢威脅著地球生態系。

南極南方發現新的企鵝群

美國石溪大學 (Stony Brook University) 的研究員發現巴布亞企鵝 (gentoo penguin) 群在南極的安德森島 (Andersson Island) 及南極半島北端一個未開發的群島,這是巴布亞企鵝群繁殖紀錄到最南端的活動地區,過去這些地方對小企鵝而言太冷了,氣溫上升則擴大了巴布亞企鵝的棲地範圍,並在安德森島發現 75 隻小企鵝。巴布亞企鵝分布位置越來越廣,南極半島上多種企鵝種類混雜在一起,巴布亞企鵝也是目前唯一擴張範圍且數量上升的種類,意味著海冰 (sea ice) 的消逝,全球暖化造成南極地區溫度上升高於全球年均溫五次。
然而,巴布亞企鵝需在較溫暖的溫度下成長,阿德利企鵝 (Adelie penguin) 則依靠海冰,因此當全球暖化發生,海冰融化,阿德利企鵝的族群數量下降。科學家在南極洲的威德爾海 (Weddell Sea) 發現阿德利企鵝的數量在過去十年都維持穩定,威德爾海可能是南極動物們氣候變遷下的庇護所,但這裡也將難以避免氣候變遷的威脅,不同企鵝族群將面臨不同的氣候威脅。

新種咖啡豆出現 欲解決咖啡產業困境

全球近百萬人每天一杯咖啡,咖啡已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然而氣候變遷威脅咖啡植物,也讓咖啡農的生計備受威脅。來自英國基尤 (Kew) 皇家植物園 (Royal Botanic Garden) 的 Aaron Davis 指出,我們在喝的咖啡有 60% 為阿拉比卡咖啡 (Arabica coffee),剩下的 40% 為羅布斯塔咖啡 (Robusta coffee),多作為即溶咖啡,咖啡產業支持著百萬名非洲、南美洲及亞州的生計。阿拉比卡咖啡豆是喜歡涼爽溫度及降雨的熱帶植物,氣候變遷的溫度上升與降雨的不穩定,造成阿拉比卡咖啡豆產量顯著下降,在伊索比亞甚至多棵咖啡植物的死亡。
近期在西非找到可能已找到解答,咖啡植物總共有 130 種,但大部分並不好喝,科學家在獅子山 (Sierra Leone) 的野外找到一種耐熱的咖啡品種:Stenophylla,且味道接近阿拉比卡咖啡的美好香氣;另外,亦找到兩種咖啡品種:liberica 和 eugenioide 咖啡香氣特別驚豔,但是豆子小且產量少。研究員正積極培育這些咖啡新種,並幫助出口到歐洲等國,期望能解決氣候變遷下咖啡產業的危機。

氣候變遷影響冬眠動物習性

人類能夠在寒冷的冬天裡活動自如,然而其它的哺乳動物很多都有固定冬眠的習性,不論環境條件如何,每年皆會冬眠,為專性冬眠 (obligate hibernation)。也有些休眠狀態是因應不適合的環境條件,為度過嚴峻且缺少食物的環境,這些休眠稱之為兼性冬眠 (facultative hibernation)。來自耶魯大學的 Sarah Mohr 提到氣候變遷將同時影響這兩種冬眠者,研究發現氣候變遷,冬天提早暖化,造成熊提早甦醒;有些花栗鼠 (chipmunk) 甚至沒有了休眠,表示牠們需要更多的時間躲避獵食者。以地松鼠 (ground squirrel) 為例,每年需要冬眠 9 個半月的時間,而雪的狀態就是讓牠們知道春天何時到來,然而,近年來部分地區越來越多季末雪 (late-season snow) 的出現,意味著冬眠時間的增加,卻較少時間尋找食物來儲存能量。
總體而言,氣候變遷正慢慢地改變動物的冬眠習性,也有觀察到過去沒有冬眠行為的動物開始有冬眠行為,或許冬眠行為將是因應氣候變遷的策略之一。

臺東農業調適年度試驗研究成果研討會

臺東場研究人員發表6篇年度重要成果之研究論文,包括翼豆農業調適研發成果與展望、臺灣藜農業調適研發成果及展望、臺東縱谷地區水稻穗期低溫災害趨勢及減災措施、鳳梨釋迦不同產期對採前落果的影響、賓朗果園生物多樣性調查—以蝴蝶為例及有機農業訓練成效追蹤評估之研究。

客座總編輯|農試所所長林學詩 因應氣候變遷 打造韌性農業

氣候變遷已是全球必須積極應對的議題, 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2021年發表的第6次報告(AR6),全球氣溫平均上升1.5℃,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未來極端天氣將持續發生並加劇。臺灣近年暖化程度,事實上已經比國際平均還要嚴重,夏天延長、冬天縮短成為新常態,當溫度上升無法避免,農業方面就必須進行各種調適措施,否則到了世紀末,我們農業會有很多項目無法持續發展。

伊索比亞的超級作物 欲成為氣候變遷新希望

伊索比亞 (Ethiopia) 有馴化一種作物稱為假香蕉 (false banana) 又稱為 enset,芭蕉科多年生植物,目前只有伊索比亞有。來自阿瓦薩大學 (Hawassa University) 的研究員 Wendawek Abebe 指出,這個香蕉的近親作物供給超過 10 億人口作為食物,假香蕉食用的部分並非果實,而是其根與澱粉莖,營養豐富,他們將假香蕉發酵作粥或是麵包。除了伊索比亞,並無其他地區種植假香蕉,儘管有野生的假香蕉,一般也被認為不能食用,假香蕉能夠生長在天氣炎熱的南非,意味著它可以適應這樣的環境,假香蕉非常好種植,且可以隨時收割,認為能成為氣候變遷下的替代作物,以確保糧食安全。
氣候變遷已嚴重影響全球眾多農作物生長及收成,除了研發抗逆境品種作物外,尋求新的替代作物期望解決全球暖化及疫情衝擊的糧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