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農業計畫成果暨資訊交流平台

耐熱與性擇的共同演化

溫度幾乎影響所有個體的生活,生物學家已經研究出動物如何在其生活的氣候下生存,以及他們免於凍死及過熱的策略。然而,鮮少有研究探討溫度如何影響動物的生存。來自聖路易華盛頓大學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的研究團隊,發現動物熱生物學 (thermal biology) 與性擇 (sexual selection) 的特徵偏好共同適應,包含求偶、特徵顏色及較大的武器(爪子或角)。很多的特徵是由於適應熱而演化,而這些特徵也會影響動物在哪裡,以及如何繁殖,且動物這些適應熱演化的特徵,也改變著他們吸引配偶的方式,為了生存的適應性演化。
過去十年的行為生態學,動物為了吸引配偶而冒著被捕食或寄生的風險,但是過熱的威脅卻促使牠們適應演化。藉由這些熱適應的特徵吸收、保留或散熱,讓牠們擁有在炎熱天氣下的適應優勢。而爪子及角的變大,除了性擇外可能與天擇有關,並加速適應溫暖的氣候。根據這個研究,證明繁殖行為是動物適應環境變化的主因。

減少肉類飲食是否為氣候變遷的解決辦法

過去研究認為牛隻的飼養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甲烷,為造成氣候變遷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對於氣候變遷,牛比車的影響是否還要大?根據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員 Frank Mitloehner,認為肉類及奶類供應動物並非主要造成氣候變遷的原因,反而可能為解決辦法之一。畜牧業對氣候變遷的影響被放大,很多人開始減少肉類的食用,但事實上石化燃料的使用及燃燒才是加速氣候變遷的主因。 Mitloehner 提出畜牧業主要製造溫室氣體甲烷,而甲烷為流動氣體 (flow gas),也就是會在大氣中分解,約為 12 年,相反地,主要來自於工業、交通及發電的二氧化碳,則為固存氣體 (stock gas),累積在環境中千年甚至更久。
依目前的狀況,現在需要降低所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長遠來看以二氧化碳為優先,根據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2020 年有 79% 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於美國,而來自牲畜、垃圾掩埋場及稻米生產製造的甲烷僅佔 11%。很多東西的生產直接或間接也都有碳排放,又碳儲存的森林、土及海水皆被破壞或改變,因此未來除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外,碳儲存也是穩固環境的重要環節之一。

認知障礙與環境適應

來自《Cell Press》的研究,發現生病造成的認知障礙 (cognitive impairment) 已造成生物族群的減少,尤其依靠學習及記憶來覓食等其他重要功能的物種,認知能力障礙損害生物城市化及迅速適應棲地改變的能力。因為任何疾病,造成認知能力受損的影響非常廣泛,且每種動物皆不同,依據其生存策略、病原及寄生蟲在身體中的表現而定。舉例而言,社會動物像螞蟻與人類可能會錯過學習的機會,為了避免高風險的地區與個體,這樣的行為稱為厭惡地景 (landscape of disgust)。
年輕動物感染疾病易受影響,舉例而言,年輕金絲雀被瘧原蟲 (Plasmodium) 感染後,會減少牠們學習的曲目和複雜度。認知障礙也可能間接地引起營養不良及免疫系統反應。近期疾病肆虐,氣候變遷加劇,因此當生物生病後認知障礙提升,面對環境變遷的適應能力也會隨之下降。

澳洲環境急速惡化

澳洲的生態系統每五年就被發現大規模的改變,也由於氣候變遷與日俱增的影響,造成棲地的流失、外來入侵種、環境汙染和採礦,而這些問題也並未被解決,甚至引發更多的問題。政府委託的 2000 頁環境狀況報告發現 4 大危機,包含澳洲有 19 個生態系正瀕臨瓦解、非澳洲原生種的植物多過於原生種植物、澳洲比其它大陸失去更多滅絕的物種、所有在 2016 年認定惡化的環境有一半以上現在為貧瘠區。從 2016 年起,澳洲特有的像是無尾熊及紅冠灰鳳頭鸚鵡等,超過 200 種動物與植物皆提高受威脅程度。
近年來,澳洲遭遇乾旱、森林野火、水災及大堡礁的破壞。環境狀況報告發現澳洲缺乏環境經營的基礎,而是跨政府的混亂系統,而聯邦政府在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預算下降,然而風險卻在增加,這份報告也因為選舉而延遲發布了一年,內容揭露了過去 10 年政府對生態環境的忽視,澳洲也宣示將在 2030 年減少碳排放,相較於 2005 年的排放量減少 43%,而先前政府的目標僅為 26-28%。

澳洲將對氣候變遷重新承諾

2022 年 7 月 12 日在斐濟的首都蘇瓦 (Suva) 召開太平洋島國論壇 (Pacific Islands Forum),來自太平洋島國的領袖一同出席,對於澳洲過去石化燃料的高度使用,在這次論壇中,澳洲對於石化燃料的使用成癮問題重新承諾。上一次論壇時間為 2019 年,歷經諸多小時,由於澳洲立場的改變。今年太平洋島國論壇的主題為氣候變遷的急迫及太平洋所面臨的威脅。
在論壇公報中唯一未提及的相關資料就是煤電 (coal power),太平洋國家認為要讓全球保持在攝氏 1.5 度之下,需要快速地擺脫燃煤電力及任何相關的新計畫。澳洲總理 Albanese 被詢問關於持續保留新煤與天然氣計畫的理由,然而對此他並無回答,並提出澳洲對於減少 43% 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儘管太平洋各國領袖認為遠不足以達到全球暖化的排放量。

氣候變遷下 大袋鼯受威脅

大袋鼯 (greater glider) 是澳洲最大的滑翔哺乳類動物,已被列為瀕臨絕種動物。他們的棲地在澳洲中部及南部已消失 30%,由於 2019-2020 年澳洲森林大火。大袋鼯是夜行性的有袋動物,身體長約 35-46cm,尾巴則長達 60cm。大袋鼯除了因為氣候變遷下的野火外,森林的砍伐也是造成牠們棲地消失的原因之一,如同上個月,公民科學家們在維多利亞一處將被砍伐的樹林,發現 40 隻大袋鼯,而這樣的狀況在過去也經常發生。
來自澳洲國立大學 (Australia National University, ANU) 的研究員 David Lindenmayer,認為對於動物的生存我們需要有所動作,在過去十年內,世界已失去 3 種哺乳類動物。現今將大袋鼯列為瀕臨絕種動物,期望能提升對牠們的保護與重視,以及政府對於森林管理系統的改變,同時房屋建設的發展也必須停止。然而,大袋鼯僅是該種棲地被受影響的動物之一,其他物種像是黃腹袋鼯 (yellow-bellied glider)、無尾熊及特定的貓頭鷹。

氣候變遷 威脅土壤微生物多樣性

目前的研究多著重在氣候變遷對於人類、野生生物及植物等影響,已知高溫和極端氣候事件會導致食物安全、棲地喪失或是生物的滅絕,然而,卻鮮少研究討論氣候變遷如何威脅微型世界的生物。微生物是地球最早出現的生命樣態,並在大自然中扮演重要的腳色,例如分解者、營養的循環、土壤團粒及淨化水源,或甚至病原體的控制,維持著全球生態系統的穩定,因此微生物的多樣性下降,將連帶影響其他生物。
發表於《Nature Microbiology》的研究指出,長期的全球暖化降低了土壤中的微生物多樣性,作者進行了 7 年研究,觀察暖化、降水及生物量的改變對微生物的影響,發現細菌、真菌及原生生物的豐度皆下降。微生物多樣性在維持土壤健康與品質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維持土壤的功能,支持植物與動物的生物生產。因此氣候變遷造成的微生物多樣性下降,將降低農產量、降低農作物的營養及環境浩劫。目前已經有超過 20 億人有微量營養缺乏問題,很多微量營養來自於食物及土壤。全球氣候變遷影響的層面小至肉眼無法辨識的微生物。

氣候變遷與塑膠汙染的關聯

世界上的塑膠重是所有動物的 2 倍,儘管已有大量的投資在氣候變遷的研究,塑膠汙染卻重視較少。塑膠汙染威脅著全球的安全、食物安全及生態系統,而塑膠汙染與氣候變遷的關係密不可分。發表於《 Biological Conservation》的研究指出,只有 6% 的塑膠來自於回收材質,其餘皆是使用新材料,主要來自於石化原料。每年塑膠製造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佔全世界工業的第 6,使用 14% 的石油製造,且每 1kg 的塑膠在其生命週期中,共會生產 4.2kg 的二氧化碳。平均每年歐洲人丟棄約 114 公斤的塑膠,這些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從英國倫敦飛到埃及開羅的排放量。大部分丟棄的塑膠都集中在垃圾掩埋場,每年只有 9% 被回收,19% 被焚燒,如此進一步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以美國為例,塑膠被焚燒的量是回收的 6 倍。
氣溫的上升伴隨著極端氣候的增加,使得塑膠汙染的散播更加地加劇,溫度上升也加快了塑膠分裂的速度,成為塑膠微粒,這些塑膠微粒可以附著在任何東西上,像是海洋及土壤,在我們的食物、海水或是動物們的血液中都有發現塑膠微粒的存在,除了有攜帶致病微生物的疑慮外,甚至限制年輕哺乳類動物的生長。因此未來期望投注更多塑膠汙染的研究。

鞋盒大小的衛星 幫助了解氣候變遷

NASA 將派遣鞋盒大小的衛星,稱之為緊密型總輻照度監測器 (Compact Total Irradiance Monitor, CTIM),測量總太陽能輻照度 (total solar irradiance, TSI)。幫助科學家了解這些能量是如何影響地球的各種氣候,以及氣候變遷,CTIM 將是目前執行這類工作最小的衛星,TSI 則是地球最主要的輻射收支 (radiation budget) 來源。大氣層中溫室氣體的增加,捕獲更多的太陽輻射,也因此造成了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及各種氣候。太陽輻射的資料收集已經長達 40 年,得出太陽輻射為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並了解溫室氣體在全球暖化的角色。
2021 年,來自 NASA 與 NOAA 的研究員用這些紀錄發現在2005-2019年間,保留在大氣層的太陽輻射量幾乎是以往的雙倍。為確保這些資料能不間斷的被收集,因此收集資料的裝置具有效率且符合成本效益極為重要。CTIM目前仍是個原型,卻展示了小型衛星測量太陽輻射效能相當於過去大體積衛星,同時使用新的技術,可以吸收 99.995% 的光。未來 NASA 將結合 CTIM 與另一款類似的儀器 CSIM,剖析太陽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