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農業計畫成果暨資訊交流平台

對抗氣候變遷 海藻新武器

像是很多沿海的地區,英國收成與消費海藻數百年,在威爾士 (Wales) 有一種利用紫菜製作而成的餅稱之為 laverbread,紫菜為一種紅藻,具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等,常常為料理的食材之一,除此之外,也有應用在抗老保養品、動物飼料、園藝產品及包裝等。為了使海藻資源永續、食物安全及因應氣候變遷,英國成立海藻學院 (The Seaweed Academy),位於蘇格蘭小鎮奧本 (Oban)。而其它國家像是美國也有海藻農場,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表示有數十處,位於新英格蘭、阿拉斯加及太平洋西北部。
NOAA 提出海藻能有效地吸收二氧化碳,藉此生長,且海藻也會捕捉氮與磷兩元素,除了永續海藻資源外,也能降低空氣中的溫室氣體。海藻產業在世界各地也不斷地增加,作為未來對抗溫室效應的武器之一。

貓砂對抗氣候變遷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黏土貓砂 (clay) 會吸收空氣中的甲烷,他們將這種沸石黏土 (zeolite clay) 經過銅溶液,製造出一種吸收甲烷並以二氧化碳形式釋放的化合物,也就是將甲烷轉換成二氧化碳,雖然兩者都是溫室氣體,但是甲烷造成的暖化能力是二氧化碳的約 80 倍。美國能源部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提供 200 萬美元發展這種黏土化合物,應用在煤礦通風口及牧場測試吸收甲烷的能力。
這種沸石黏土像海綿一樣是多孔隙, 除了吸收甲烷外,也可以改善土壤的保水性,且存在於天然貓砂中,價格相當便宜。有別於其它吸收甲烷的方式,用沸石黏土經過銅溶液的溫度也不需要太高。此方法仍在研究階段,期望將有助於改善全球暖化的問題。

美國房產 野火風險預測

過去 50 年來,在美國房屋的購買與租賃主要擔心是否能承受淹水,然而,近年來世界各地野火頻傳,大家對於野火發生的風險難以預測。來自 First Street Foundation 的研究,開發了能預測房產野火風險的評估工具,目前能顯示美國 48 個州的風險等級,隨著氣候變得越熱,風險也會隨之改變,這個資訊將被顯示在 Realtor.com,將陸續擴展到其它房地產網站。
研究員提出有些地區的風險正在以數倍上升,例如加州幾乎上升 50%。在美國這 48 州中有 20% 的房子有發生野火的可能,且 150 萬處的房產在未來 30 年有高達 26% 的機會因野火燃燒。專家建議大家使用防火的建築材料,或是定期修剪易燃的植被等預防火災發生,房屋的供不應求與競爭,也會造成大家忽略野火等天災。

氣候變化 候鳥的訊息

氣候變遷驅動鳥類族群的改變,尤其是熱帶山區、極地及遷移的物種。過去 30 年來,全球鳥類群落正逐漸下降,除了氣候的影響外,人類的足跡也持續地深入大自然,導致生物棲地的破壞與破碎化,發表於《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提到,許多物種的過度開發為造成禽類多樣性受威脅的關鍵。大約 48% 已知的鳥類的族群正在下降,相較於 39% 維持穩定,6% 數量增加,7% 為未知。生物棲地的喪失源自於土地利用的改變,也改變了禽類群落的組成。
熱帶地區擁有最高的禽類多樣性,也是受威脅物種中豐度 (richness) 最高的。而我們對鳥類的未來瞭解甚少,卻逐漸發現鳥類滅絕的跡象,如同多多鳥 (Dodo) 一樣。來自康乃爾大學 (Cornell University) 的鳥類學家 Ken Rosenberg 博士提出,紀錄上在北美就損失將近 30 億隻的鳥,而這樣的族群損失正在全球發生,也因為鳥對於環境很敏感,牠們的消失,提醒著我們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表示環境也正對人類產生影響。

50% 機率氣溫上升

英國氣象局 (UK Met Office) 的研究員提到,有一半的機率在未來的五年內全球會上升超過攝氏 1.5 度,雖然只是暫時的上升,實際的溫度走向令人擔心,2022-2026 年將會紀錄到最熱的溫度,當溫室氣體在大氣層快速地累積,且高於過去 30 年的量,全球的溫度也隨之反應著的上升。2015 年,世界平均溫度首次高過工業化之前,也就是 19 世紀中期簽屬巴黎氣候協定 (Paris climate agreement),同意維持全球溫度的上升在攝氏 2 度以下,並先追求攝氏 1.5 度以下。在 2011 年 11 月英國 Glasgow 舉行的 COP26,重申他們的承諾,要維持著攝氏 1.5 度。
過去 7 年間,全球溫度變動約在攝氏 1 度上下,2016-2020 年是紀錄以來最熱的時期,也開始經歷史無前例的北美野火、淹水及印度熱浪等氣候事件。英國氣象局的研究認為在 2022-2026 年的氣候溫度會高於工業化前攝氏 1.1-1.7 左右,突破攝氏 1.5 度的機率約 50%左右,原因在於二氧化碳的量在大氣層中是緩慢地上升的。 然而,溫室氣體的持續排放,極端氣候與天災的發生也將不可避免。

因應氣候變遷 菌體蛋白取代肉類

來自於《Nature》的研究提出,假設人類少吃 1/5 的紅肉,改吃源自於真菌與藻類的菌體蛋白 (microbial protein), 到了 2050 年每年可以減少一半的森林砍伐。因為生產紅肉需要砍伐森林建造牧場,釋放森林的碳儲存外,飼養牛隻也增加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因此人類積極尋求環境友善的替代食物,像是實驗室生產的漢堡或是蟋蟀農場,又或者菌體蛋白。菌體蛋白是由實驗室細胞培養與葡萄糖 (glucose) 培養而成,舉例來說,發酵真菌孢子 (Fermented fungal spore) 會產生密集且麵團狀的物質稱之為真菌蛋白 (mycoprotein);發酵藻類得到螺旋藻 (spirulina)。
儘管細胞培養食物所需的醣類來自農田,而研究顯示培養菌體蛋白比起養牛隻,產生較少的溫室氣體,也使用較少的土地與水。然而,未來食物也需要依照未來人們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及科技等才能估算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氣候變遷 鳥類下蛋時間推移 3 周

來自牛津大學的 Ella Cole 博士指出,大山雀的下蛋時間推移了 3 周。今年是這項研究進行的第 75 周年,追蹤森林中 40 代的大山雀 (great tits),研究地點在牛津的 Wytham Woods 森林,是這世界上最長期的動物追蹤研究之一,這項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追蹤了大山雀所有的雛鳥、標記及統計數量,紀錄母鳥下蛋與孵化日期,這些資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種鳥所有的季節行為。也紀錄了牠們回巢餵食毛毛蟲的次數,而這個食物鏈時間提早了。 2017 年的研究發現 Wytham 大山雀相較荷蘭演化出較長的喙,使牠們能更有效的使用餵鳥器,英國在鳥食的花費相較其他歐洲國家也較高。
這 75 年來的研究,每年檢查 700-800 個巢箱 (nest box);兩週內一窩雛鳥孵化及羽化,成鳥平均餵食 10000 隻毛毛蟲;350 篇論文生產於 Wytham 大山雀計畫。而這個計畫開始於 1947 年, Wytham Woods 占地約 800 英畝,擁有 1200 個巢箱,重複地被大山雀及藍山雀使用。大山雀的生命最多 2 年,因此可以觀察很多代。研究將持續觀察氣候變遷將如何影響大山雀族群的演進。

氣候變遷 驅使 哺乳動物間之病毒傳播

發表自 《Nature》 的研究發現全球暖化將在 2070 年驅使 4000 種病毒傳播於哺乳動物之間,包含人類。環境溫度上升導致部分動物遷移尋找其它適合生存的棲地,過去棲地不會重疊的動物將因此見面,如同現在 Covid-19 是由亞洲馬蹄蝠 (horseshoe bat) 傳播 SARS-CoV-2 病毒給人類。然而,4000 種額外的病毒傳播並非指 4000 個類似 Covid-19 疫情的發生,但是每一種都具有影響動物健康的可能,甚至影響到人類。
蝙蝠容易傳播病毒是因為他具有飛行能力,因此他們容易遇見未見過動物的機率達 90%,且將發生於東南亞,當然也並非要醜化蝙蝠。研究員運用模式預測未來動物們首次相遇的棲地重疊地點與時間。目前並不知道這些動物的首次相遇的互動,但推測將不會有太大的互動。未來動物造成的疾病也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