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農業計畫成果暨資訊交流平台

隨著氣候變遷 咖啡、可可和酪梨可能即將消失

針對中美洲地區的研究,Bürbara Goettsch博士在《Plants, People, Planet》期刊上的發表指出,隨著氣溫上升,土壤鹽度正在發生變化,加上病蟲害的增加,一些重要的農作物(即辣椒、玉米、酪梨、棉花、馬鈴薯、南瓜、香草、咖啡、可可等)可能會因為沒有適應能力而消失,並導致未來相關野生品種漸漸地消失。
研究更指出,其中風險最高的是南美洲和中美洲的原生香草品種,而野生棉花位居第二,其次是酪梨,然後是野生馬鈴薯。當今確保糧食安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因為農業系統已經深受全球氣候變遷影響。野生植物的基因相對人為馴化栽培作物種,較具有遺傳變異性,透過作物品種間的雜交及育種,可提高作物在面對氣候變遷影響下的適應能力,以穩定作物產量,確保未來糧食供給安全。

氣候變暖引發動物型態的變化

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的鳥類研究員萊丁(Sara Ryding) 在九月七日發表在《生態與進化趨勢》雜誌上提到隨著地球變得越來越熱,一些恆溫動物正在改變身體型態以適應氣候來調節體溫。
自1871年以來,澳大利亞鸚鵡的喙,在大小上平均增加了4%-10%,這與每年夏季氣溫呈正相關。北美黑眼鵯在寒冷環境中增加喙的大小與短期極端溫度之間也有相關性。據報導,在哺乳動物身上也發生了變化。在報告中指出,木鼠尾巴長度有增加,且蒙面鼩鼱尾巴和腿的長度也有增加。
萊丁表示目前在有些動物身體型態上的改變並不意味著所有動物可以良好的適應氣候變化。且我們也無法確定這些變化對生態會造成什麼影響。

全球溫化增加可種植的土地,卻也加速了植物病蟲害的傳播

全球氣溫上升將提高全球農業生產力,部分原因是寒冷的南北極附近增加了新的可耕地。但這項研究的作者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生態學家丹·貝伯也提到,全球變暖也會增加植物疾病的傳播。而這些植物病原體可能會破壞氣候變化帶來的作物產量增加。為了研究病原體在氣候變化對人類未來農業的威脅,貝伯採用四種不同的氣候模型和三種作物模型。研究人員首先比較2011年至2030年,以及2061年和2080年間12種作物的預計產量。這些模型預測中,在高緯度地區的所有作物收穫量會變多。結果顯示氣溫上升意味著全球的農業生產力的提高。
根據已知病原體的耐溫性數據來預測每個病原體感染作物的風險,隨著氣溫上升,可耕地邊界向兩極推進,那些曾經被隔離在溫暖地區的病原體將隨之而來,而植物病蟲害是全世界作物歉收的主要原因之一。歷史上有很多關於植物病蟲害造成大規模饑荒的記載,例如19世紀愛爾蘭馬鈴薯饑荒和1943年印度孟加拉饑荒。

氣候變遷對森林的五個衝擊

森林佔據著地球三分之一的地表面積,提供生物庇護場所,維持著整個地球生態系統,同時擁有淨化地球水質與空氣主要的功能。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與人為活動的影響下,森林系統正加速遭受破壞。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森林與環境資源學系的教授 Robert Scheller,對於氣候變遷與對森林潛在影響的研究,總結了五個主要的衝擊:樹木的遷移、森林大火、嚴重乾旱、病蟲害的爆發、碳資源的競爭。
首先,當全球氣溫提高,現有的環境已經不再適合森林裡的樹木生長,因此樹木有逐漸北移的現象,然而棲地範圍較小的樹種則面臨著絕種的危機。第二,森林大火的情況近年來在世界各地發生的頻率大幅增加,生物棲地被破壞、樹種生存危機與人類居住地。第三,嚴重乾旱問題迫使樹木關閉其氣孔,消耗儲存的糖與澱粉,即使撐到乾旱結束前,卻可能死於碳飢餓 (carbon starvation);樹木失水太快,會產生空氣泡泡,阻礙水份等地運輸也會導致樹木死亡。第四,氣候暖化為病蟲害創造並擴大了適合生存的環境,提高了森林生病的風險。最後,關於二氧化碳的排放與森林再生計畫的平衡,減少溫室氣體的產生,減緩全球暖化才有機會治療已受傷害的地球,維持永續經營的理念。

以馬鈴薯為主食可以使中國的主要作物碳排放量減少25%

中國於2015年實施以馬鈴薯作為國家主食的政策,目標是通過增加馬鈴薯的生產和消費,提高糧食安全。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食品》雜誌上,針對種植水稻、小麥、玉米和馬鈴薯這四種主要作物對於土地利用、需水量和溫室氣體排放情況進行研究。農業作物中影響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三個主要因素是作物種植、化肥使用及生產和運輸。
研究發現,馬鈴薯每卡路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和用水需求均低於其他主要作物(玉米、小麥和水稻),以馬鈴薯為主要作物時,能滿足糧食需求的增長,到2030年有可能將主食作物的農業用地和用水總量減少約17%,並使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25%。然而,如果該政策減少中國稻米產量,但人民的飲食和消費習慣卻未改變,對稻米的需求將導致進口量增加,就可能帶來全球負擔轉移的風險。

極端土壤溫度和水分對蝗害之影響

蝗蟲卵在土壤中越冬近半年,其間土壤溫度及水分的變化對蝗蟲卵有重大影響,特別是在極端土壤溫度和溼度環境中。研究人員針對內蒙古草原上三種主要蝗蟲(Dasyhippus barbipes, Oedaleus asiaticus, and Chorthippus fallax) 在26°C下不同溼度的土壤中(2%、5%、8%、11%、14%)的影響,以及極端土壤濕度和溫度對卵發育和存活的影響。
實驗結果指出三種蝗蟲卵中含水量與土壤溼度呈正相關,但與孵化時間呈負相關。由於乾旱持續時間變長,孵化時間便延長,卵的孵化率與乾旱持續時間呈負相關,但 O. asiaticus 除外。整體來看,土壤溫度愈高、土壤水分愈低,對卵的發育和孵化有顯著的負面影響。研究蝗蟲卵對土壤溫度和水分的影響可以提供關於蝗蟲族群動態及其應對未來氣候變遷時糧食安全的重要資訊。

氣候變遷下 保護咖啡農之策略

咖啡產業為全球 1.25 億的人口帶來工作機會。哥倫比亞 (Colombia) 等國為世界第三大的咖啡供應國,地貌豐富,緯度低位於三到八度之間,每年可收成兩次,海拔高,非常適合咖啡生長。然而,根據世界咖啡研究組織 (World Coffee Research) 表示,咖啡植物對於氣候變化非常敏感,且都會影響咖啡豆的產量與品質。隨著氣候暖化,現在適合咖啡生長的地區,未來對於咖啡植物將太熱,反之,現在不適合種植咖啡的地區則變得適合。
為因應氣候暖化,將咖啡產地向高海拔地區遷移的成本太高,未來研究方向是找尋最好的適應策略 (adaptation strategies),例如:灌溉方式、遮陰作物 (shading crops)、林冠層 (forest canopy) 或抗逆境的咖啡品種。如再不做些改變,發展歷史悠久的咖啡產業將面臨減產危機。
對於咖啡產業,維持咖啡農的生存、建立咖啡品牌認可、開發農業旅遊、管控咖啡害蟲與疾病與減少農業的碳排放。

非洲山林擁有豐富碳儲存 近年來急速減少

非洲的熱帶雨林位於赤道附近,是世界三大熱帶雨林之一,亦有「地球第二個肺」之美稱,面積達 528 萬平方公里,孕育了白尼羅河、剛果河、剛果盆地與維多利亞湖等。近年來氣候變遷席捲全球,非洲熱帶雨林仍持續地為地球清除二氧化碳。
發表於 Nature 的期刊指出,發現非洲的熱帶山林儲存了約每公頃 150 噸的碳,這表示每維持一公頃的山林,可以保存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為 100 戶供電一年。且非洲山林在單位面積的碳儲存量超越亞馬遜雨林,結構上相近於非洲低地森林。而現有的非洲森林準則—每公頃能消耗 89 噸的碳,可能遠遠低估了非洲森林對於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
然而,過去 20 年間有 80 萬公頃的森林消失,且大多在剛果共和國與埃塞俄比亞,釋放了超過 4.5 億噸的二氧化碳到大氣層中。科學家擔憂如果非洲森林以目前的速度消逝,到了 2030 年,超過 50 萬公頃的這些重要森林將消失。希望未來碳交易機制 (carbon finance mechanisms) 的成熟,可以改善並減少去森林化 (deforestation) 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