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農業計畫成果暨資訊交流平台

六項海洋固碳策略 欲解決全球暖化

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溫度升高,要移除這些溫室氣體並不容易,根據 2019 年 National Academic report 發現要能使地球氣候維持穩定,在 2050 年之前每年需移除約略 10 億噸的二氧化碳。除了技術與科技的發展外,森林與農業土壤的碳儲存也是減緩溫室氣體很重要的土地管理策略,而海洋生態系統的碳儲存能力則是森林的3-5倍。因此有科學家提出六個海洋移除二氧化碳的策略,首先,提供固碳元素,在海洋表面添加磷與氮增加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第二,人為製造海洋的上升流與下降流,把海洋底部的營養物流動於海表層,促使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第三,培養大面積的海藻。第四,生態系統的復原。第五,增加海水鹼度,以增強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反應。第六,電化學過程,同為增加海水鹼度,以保存二氧化碳。
然而,這些策略都需要耗費一定程度的預算,又是否因此會造成其它的影響,都仍需要審慎評估。

土壤含塑膠微粒 危害食物安全、健康與環境

塑膠汙染早已成為農業土壤的一部分,加上氣候變遷,乾旱問題使得塑膠微粒在農業土壤中的濃度升高,並堆積。儘管已持續對海洋禁塑膠丟棄的加強管制,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 對於農業塑膠的使用及永續性提出聲明。根據 FAO 的資料顯示,農業產業鏈每年使用 1,250 萬噸的塑膠產品,其它有 3,730 萬噸塑膠用於食品包裝上,其中,亞洲的農業塑膠使用量最大。自從 1950 年塑膠的推廣與引進,塑膠製品就廣泛地使用在我們的生活上,然而,2015 年之前幾乎仍有 80 % 的塑膠未被適當的處理。已有研究發現,人類的排泄物及胎盤發現塑膠微粒,且會經由母親給胎兒。
嚴重的塑膠汙染問題,現今卻無有效地替代方案,FAO 提出“拒絕”、“再設計”、 “減少”、 “再利用”、 “回收”、 “修復”,持續的追蹤並減少土地上的塑膠微粒,保障我們的糧食安全、生物多樣性與永續農業。

美國提出四個農業新方法對抗氣候變遷

根據美國的研究,農業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約 17%。氣候變遷包含乾旱 (drought)、水災 (flooding) 與更長地野火季節 (wildfire season),增加了農業與畜牧業的挑戰。隨著永續農業的快速發展,美國提出了四個欲解決氣候變遷的辦法,首先,加州的公司 Terviva 研發出具氣候韌性的豆類,可以承受惡劣的氣候條件,其蛋白和油脂豐富的種子,可以永續地替代棕梠及大豆;第二,位於密蘇里州的生物科技公司 Pluton Biosciences 發展出微生物相關產品,應用於作物種植,每年每公頃可以吸收將近兩噸的碳,並補充營養於土壤中;第三,室內種植為目前較不受氣候變遷影響的方式,不過需要較多的能源來提供光線來取代太陽光,科羅拉多的新創公司 SunPath 研發光纖室內照明,傳遞真正地陽光到室內,而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 GrowFlux 智慧照明系統,節省了 20-30% 的能源;最後,一氧化二氮 (Nitrous oxide) 為溫室氣體釋放於農業用地,根據環境保護局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的研究,對大氣的破壞程度為二氧化碳的 300 倍,田納西州的新創公司 Mobius 正在研發新一代的可生物分解地塑膠,且原料來自於農業與工業用塑膠,這種塑膠在控制下可以為植物傳遞氮元素,也取代化石燃料的肥料,改善土壤品質且固氮。
美國的氣候科技發展,在政府支持下正快速發展中,期望能解決現今農業等領域的困境。

自然的方法減緩氣候變遷對農業的影響

根據氣候金融與農業中心 (Centre for Climate Finance & Investment, CCFI),全球農業對於氣候變遷的壓力日益增加,像是土地利用的競爭、食物價格與糧食安全的危機。而自然的解決方法包含現有自然資源的保存,避免溫室氣體的釋放,像是再造林、紅樹林的種植、維持生物多樣性、避免土地流失及生態系的再造。依目前氣候變遷造成的環境狀況,需要維持現有資源,甚至再造就已經需要耗費龐大資源,包含人力成本、移植、種植和搬運等可見或隱藏的花費。現行的碳交易市場的運作,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自願碳交易市場 (the voluntary carbon market) 預測今年將超過 10 億美元。另外,根據 Finance Earth 的報導,截至2019年,只有 207.5 億美元的私人資本被計算於促進自然活動和保存投資 (nature-positive activity and conservation investments),然而,自然投資的需求預估每年需 7000 億美元。
氣候變遷如繼續加速惡化,除了農業受嚴重影響外,未來我們也將需要花費更多來彌補氣候造成的自然缺失。

蘇格蘭政府展現農業氣候行動

農業、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遷網絡 (The Agriculture, Biodiversity and Climate Change Network, ABCCN) 的建置,為了促進農民間的氣候變遷資訊的交流,農民們可以互相分享氣候資訊、上傳影片或照片、分享作物相關狀況等,其中參與者也包含政府部門及相關產業,可以一同提供農業知識、即時氣候狀況與環境狀況,為點對點的網絡,共同適應與面對現行氣候問題。
蘇格蘭土壤協會的農業計畫管理者 Colleen McCulloch 提到,現在這個新的網絡期望為未來農業提供一個交流平台,互相學習與提供即時訊息,相信讓大家慢慢習慣這樣的平台模式,可以驅動農業對氣候及大自然的正向地改變。

科學家研發耐熱馬鈴薯

全球氣溫上升,四季變化逐漸不明顯,延長了部分農作物的生長季,炎熱也增加了對農作物的傷害與病害的發生。除了溫度以外,極端的降雨型態,造成全球各地淹水事件頻傳,導致嚴重農損,使得部分需乾旱的作物,像是馬鈴薯,對於淹水與潮濕環境的適應極差,然而太過炎熱也縮減著這些作物的種植範圍與生長。
來自緬因大學 (University of Maine ) 的研究,馬鈴薯為緬因重要的作物之一,研究人員正在研發耐熱的馬鈴薯,同時研究馬鈴薯的病蟲害,包含科羅拉多馬鈴薯甲蟲 (Colorado potato beetle) 和 蚜蟲 (aphid),隨著氣候變遷而大爆發。目前正在進行馬鈴薯的異花授粉 (cross-pollinating ),期望培育出葉子帶有毛且耐熱的品種,阻礙昆蟲在葉片上的活動,期望能降低蟲害,並於美國各地進行高溫逆境試驗,這樣的異花授粉需經歷十年,才可能選汰出新的馬鈴薯品種,以適應氣候變遷的影響。

氣候變遷 促進澳洲森林大火

來自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CSIRO) 發表於 《Nature Communication》的研究,發現過去這 30 年來森林大火的發生,主要原因都是氣候變遷。研究人員分析過去森林大火位置與八項驅使大火的因子關係,包含氣候、燃料、點火和火焰管理等,結合 32 年的衛星資料與 90 年的實地資料。也發現森林大火發生的季節變長,且越來越頻繁,樹種不僅止於澳洲南部塔斯馬尼亞 (Tasmania) 的針葉林,還有東北部昆士蘭 (Queensland) 熱帶雨林皆有紀錄。
近期森林大火在澳洲已超過 30 人死亡,並摧毀數千棟房子,澳洲氣象局 (Bureau of Meteorology, BoM) 指出澳洲從 1910 年開始平均溫度已上升攝氏 1.44 度,預測未來這樣熱引起的事件將迅速地上升並增加,降雨減少,平均大火面積增加五倍,植被的消長演化過程無法完整,生態系統將趨於單一且浩劫。

韌性農業護身符 不畏氣候變遷 產業穩定向前行

「建構因應氣候變遷之韌性農業體系研究」綱要計畫,於今(110)年11月19日舉辦亮點成果記者會,精選分享農、林、漁、畜產業調適技術亮點成果,相關研究成果亦於12月開始陸續以線上影片播出,期待面對未來氣候挑戰,農民能及早應用技術落實於產業,提高農業生產體系之韌性,穩定生產及維護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