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魚漁汛近尾聲 全臺捕獲量較去年打5折
烏魚捕撈季節即將結束,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初步統計全臺海捕烏魚數量21萬6千多尾,大約只有去年同期的半數捕獲量,恐將也是近十年來魚獲量最少的一年。
洄游烏魚南下是為了產卵,產卵後的烏魚變瘦,烏魚全身最有經濟價值的魚卵也不適合再做烏魚子,1月中旬以後這些變瘦的「回頭烏」就會北返,水產試驗所呼籲漁民儘量不要再抓,讓這些烏魚繼續成長,等明年再來。
烏魚捕撈季節即將結束,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初步統計全臺海捕烏魚數量21萬6千多尾,大約只有去年同期的半數捕獲量,恐將也是近十年來魚獲量最少的一年。
洄游烏魚南下是為了產卵,產卵後的烏魚變瘦,烏魚全身最有經濟價值的魚卵也不適合再做烏魚子,1月中旬以後這些變瘦的「回頭烏」就會北返,水產試驗所呼籲漁民儘量不要再抓,讓這些烏魚繼續成長,等明年再來。
馬盧爾縣 (Malheur County) 位於美國奧勒岡州 (Oregon) 東南部,2021 年夏天的升溫與延長造成當地洋蔥產量大跌,產量不及 2020 年每畝平均的 43 噸。暖化除了造成洋蔥產量的下降外,洋蔥的大小也變小,洋蔥變小意味著賣價的下降,反向地,較大的洋蔥賣價越來越高,2021 年 9 月較大的黃色洋蔥在愛達荷州 (Idaho) 和奧勒岡州每 50 磅價格為 15-16 美元,為 2020 年的兩倍價。儘管有較好的價格可以賣,但大顆洋蔥的產量很少。當地的洋蔥產業價值 8000 萬,但現在卻有很多生產者依賴著政府的補助維生。洋蔥業者也深怕未來的狀況將每下日況。
氣候變遷導致的熱浪及升溫可能將持續發生,甚至乾旱問題,農業缺水也是造成洋蔥產量下降的問題之一, 奧勒岡州立大學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近期也在研發耐乾旱的洋蔥品種,期望能解決洋蔥產業萎縮的問題。
緬因州崎嶇蜿蜒的海岸是產美國緬因龍蝦 Homarus americanus 的盛產地,將近 20 年緬因龍蝦的運輸量極大,然而,近五年來龍蝦量迅速地下滑,龍蝦產業也受氣候變遷的影響。緬因大學海洋學系的助理教授 Damian Brady 提到緬因州較南段的海域,溫度提高,且 2004-2013 年緬因海灣溫度上升超過 5 華氏度,龍蝦過去主要集中在水深 150 英尺深,而現在主要聚集在 250-320 英尺深,未來也無法預期龍蝦每年的族群量。
導致捕蝦業者跟研究員必須精準的掌握其盛產期,並研究是否能延長這盛產期如昔日。而龍蝦需要較冷的水域環境,緬因州從 1980 年開始,由於適合緬因龍蝦生存,因此族群不斷擴增,使得緬因州成為緬因龍蝦盛產地區,2016 年起產量不斷下降。現在捕蝦業者也與研究學者合作,共同瞭解龍蝦的生長狀況與棲息環境的變化,期望透過數據分析,並預測緬因龍蝦的盛產位置。
美國喬治亞州水果業者因為 12 月的暖冬,導致水果產量下降,果樹提早開花,以藍莓為例,花提早 2-3 週盛開,冬天的暖化導致無法提供需要足夠冷處理時間的水果品種來結果,像是藍莓、水蜜桃及蘋果都需要冷處理時間來進入休眠期,這時期很重要,休眠直到春天到來的開花結果。2021 年 12 月末氣溫升至將近攝氏 27 度,當地民眾甚至穿著短袖,直到 1 月的冷氣團來襲,這個月的最高溫紀錄創當地歷史新高,這樣的高溫除了未提供果樹冷處理外,甚至對他們造成傷害。
氣候變化的不穩定,造成水果產量的浮動,喬治亞州的生產者也將對氣候的不穩定性逐漸失去產業掌握能力,未來除了政府的補助,與抗逆境品種的研發,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將是全人類需要重視的問題。
德國基爾大學 (Kiel University) 的研究員 Renato Salvatteci 近期的研究發表於期刊 《Science》,該團隊於 2008 年在鯷魚豐富的祕魯海岸,尋找 13 萬年前的沉積樣本,在祕魯首都利馬 (Lima) 的北邊約 130 公里處發現一個理想的地點,並取了 20 公尺的岩心標本 (core sample),經過 13 年的分析研究,該團隊想知道甚麼樣的魚種可以生活在洪堡德涼流系統 (祕魯涼流系統) (Humboldt current system),並且是在間冰期 (interglacial period),海水溫度比起現今高攝氏 2 度,同時海洋僅含少許氧氣,而這樣的環境剛好是科學家預期 2100 年的地球狀況。
洪堡德涼流系統提供了全球將近 15% 的年魚貨量,由於它豐富的祕魯鯷魚。岩心標本每公分約代表著 90 年,其中發現的魚類並非鯷魚,而是更小的魚類像是蝦虎 (goby-like fish) 大小的魚類,這樣的魚可以適應較高溫且缺氧的環境。現在有眾多研究顯示氣候變遷造成海洋魚類變小,這個發現可以證實體型的下降可能就是較適合這樣海洋環境的改變。意味著未來總漁獲重量將不斷下降,海洋地質研究提供我們未來可能的線索。
荷蘭為 1750 萬人口稠密的國家,動物數量同樣稠密,擁有將近 400 萬的牛隻、120 萬的豬及 1 一隻雞。雖然荷蘭為全世界第二大的農業輸出國,但是農業才佔其溫室氣體排放的 16%。荷蘭牧牛業是排放溫室氣體的主要原因之一,氣候變遷異常的降雨及升溫,威脅著荷蘭畜牧業。荷蘭政府編列 250 歐元期望在 2035 年前減少牛隻數量,以降低主要由化肥與糞便等釋放的氮氣排放,同時減少來自牛隻消化系統的溫室氣體-甲烷排放。
荷蘭政府幫助農民使業務多元化、培訓及創新,如農地接近自然保護區,也會幫助遷移,假如不遵守,政府將會強制徵收土地,並強調別無選擇。加上荷蘭土地不大,無法同時滿足所有需求,房屋用地短缺、農業用地、花卉種植地、歐洲最大的機場用地、密集的道路以及自然保留區,還有現在的減緩氣候變遷影響的政策,這些都使得農民承受極大的生活壓力。
烏魚捕撈季節即將結束,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初步統計全臺海捕烏魚數量21萬6千多尾,大約只有去年同期的半數捕獲量,恐將也是近十年來魚獲量最少的一年。
洄游烏魚南下是為了產卵,產卵後的烏魚變瘦,烏魚全身最有經濟價值的魚卵也不適合再做烏魚子,1月中旬以後這些變瘦的「回頭烏」就會北返,水產試驗所呼籲漁民儘量不要再抓,讓這些烏魚繼續成長,等明年再來。
本期110年度期末分享會彙整五大主軸計畫執行成果,包含因應氣候變遷之糧食安全與農業風險治理、農業生產之韌性與逆境調適、農業生產環境評估與管理知識平台建置、農業氣象資訊加值與災變天候調適、有害生物發生分析與調適策略,透過期末分享會的分享,讓各執行團隊瞭解綱要計畫執行成果並提供交流分享機會及空間
愛爾蘭政府擴大發展碳農業,關鍵在於固定溫室氣體於土壤。碳農業是指藉由土壤、作物根部、木頭及葉子來儲存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期望能減輕氣候變遷的影響。於 2020 年設置的全國農業土壤碳觀測站 (National Agricultural Soil Carbon Observatory, Nasco),發展了監測土壤碳含量的系統,也設定了碳含量的基準值,低於則會進行碳捕捉。農業部長 Charlie McConalogue 配給了 270 萬歐元的額外基金在購買溫室氣體監測設備,增加使用的範圍,與各種不一樣的土壤種類等地使用。
Nasco 取樣多處農地土壤,監測其中碳含量,為電腦運算提供一個較平均的土壤碳含量基準,除了希望解決氣候變遷外,更期望農民能受惠,藉此改善土壤品質。
加拿大近期由於乾旱及淹水等極端氣候問題,導致作物生產與運輸的困境,造成國際薯條和芥末供應的短缺。像是英屬哥倫比亞水災影響馬鈴薯的出口,加拿大也是世界最大的芥末供應商,然而卻因乾旱而供應短缺,相較去年,芥末種子減少了約五萬噸,價格飆漲近兩倍。加拿大西部在今年發生六十年來最嚴重的乾旱,除了農作物生產受影響外,連帶無足夠的牧草,也影響畜牧業。以今年來說,加拿大的玉米生產量提高,馬鈴薯也提高 18%,但小麥、油菜、大麥、黃豆及燕麥皆下降,為十年來最低。
豪雨造成加拿大泥石流的發生,強迫超過千人離開家園,並毀壞道路、鐵路及橋梁,大大地影響加拿大的馬鈴薯出口,即使因氣溫變高而有較好的產量,另一方面,全球疫情也阻斷了各國的進出口供應鏈。期望氣候變遷及疫情的減緩能使芥末與馬鈴薯的供應回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