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期|乳牛、肉牛及白羅曼鵝因應高溫環境之調適設施應用
乳牛、肉牛及白羅曼鵝因應高溫環境之調適設施應用
乳牛、肉牛及白羅曼鵝因應高溫環境之調適設施應用
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近50年來已升溫超過1℃,2040年極可能超過1.5℃。前人研究指出高溫將降低水稻產量與外觀品質,以稉型稻較顯著。臺灣為全球栽培稉稻地區中緯度最低者,面對暖化的傷害將是首當其衝,因此高溫對稉稻栽培影響的研究更是刻不容緩。
據此,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第152期之「氣溫對水稻台稉9號穀粒成分與食味品質的影響」探討穀粒成分、食味品質與氣溫環境之相關性,藉此評估最佳栽培時期之氣溫環境,作為未來良質米操作規畫與擬定因應未來氣候變遷之稻作生產調適技術之依據。
因應氣候變遷對畜牧業所造成的產量問題提出對策。展示乳、肉牛及白羅曼鵝產業耐熱抗逆境能力與耐熱生產效率之調適措施及選育,建立調適性技術,降低動物們熱緊迫所造成的產能損失,穩定產業供給,以提升競爭力。藉由韌性農業計畫,建立耐熱抗逆境指標,提出解決方法。
經過調適後可觀察到牛隻有採食及反芻的行為,表示當環境溫度降低,對於其採食行為是有幫助的。希望藉由影片分享,能讓廣大農民受益。
聯合國糧農組織 (U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 非洲的飢荒問題相較於 2014 年已提升了 50%,將近 1/5 的人口,約 8,900 萬人,營養不良及糧食不足問題,由於氣候變化導致農產下降、疫情爆發及國內衝突上升等原因,一直無法解決。極端氣候導致乾旱及非洲雨季的不正常,農作物的收成量減少,甚至無法種植,糧食更加短缺。
Covid-19 的爆發,讓很多非洲家庭的經濟狀況變得更加困難,除了糧食短缺外,為避免接觸,很多的商業行為暫停,沒有收入來源,甚至疾病纏身無法工作,醫療費用的支出等,生活困難更導致資源的搶奪,非常多層面的影響相互扣合在一起,重創非洲。聯合國期望在 2030 年之前能解決飢荒問題,認為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氣候變遷與衝突,提供短期的援助外,也投資當地的農業發展。
蔓越莓為美國節假日菜餚中重要的角色,像是感恩節或其他冬天節慶,也常常被做為果醬或是罐頭販售,然而,近期因為氣候變遷的影響,造成蔓越莓產量的下降,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服務中心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s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ARS) 目前正研究蔓越莓在極端氣候的耐受度及生產。近期的高溫與乾旱,蔓越莓對於熱逆境非常敏感,導致近期的產量下降,以產地紐澤西 (New Jersey) 和馬薩諸塞州 (Massachusetts) 為例正經歷氣溫快速升高,將導致蔓越莓提早成熟落果,果實變小,品質下降,提升病蟲害的發生。
ARS 正研究蔓越莓的基因序列與環境的關係,期望藉此研發出抗逆境的蔓越莓品種,不論是較耐熱、耐乾旱或是土壤酸鹼度。
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溫度升高,要移除這些溫室氣體並不容易,根據 2019 年 National Academic report 發現要能使地球氣候維持穩定,在 2050 年之前每年需移除約略 10 億噸的二氧化碳。除了技術與科技的發展外,森林與農業土壤的碳儲存也是減緩溫室氣體很重要的土地管理策略,而海洋生態系統的碳儲存能力則是森林的3-5倍。因此有科學家提出六個海洋移除二氧化碳的策略,首先,提供固碳元素,在海洋表面添加磷與氮增加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第二,人為製造海洋的上升流與下降流,把海洋底部的營養物流動於海表層,促使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第三,培養大面積的海藻。第四,生態系統的復原。第五,增加海水鹼度,以增強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反應。第六,電化學過程,同為增加海水鹼度,以保存二氧化碳。
然而,這些策略都需要耗費一定程度的預算,又是否因此會造成其它的影響,都仍需要審慎評估。
塑膠汙染早已成為農業土壤的一部分,加上氣候變遷,乾旱問題使得塑膠微粒在農業土壤中的濃度升高,並堆積。儘管已持續對海洋禁塑膠丟棄的加強管制,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 對於農業塑膠的使用及永續性提出聲明。根據 FAO 的資料顯示,農業產業鏈每年使用 1,250 萬噸的塑膠產品,其它有 3,730 萬噸塑膠用於食品包裝上,其中,亞洲的農業塑膠使用量最大。自從 1950 年塑膠的推廣與引進,塑膠製品就廣泛地使用在我們的生活上,然而,2015 年之前幾乎仍有 80 % 的塑膠未被適當的處理。已有研究發現,人類的排泄物及胎盤發現塑膠微粒,且會經由母親給胎兒。
嚴重的塑膠汙染問題,現今卻無有效地替代方案,FAO 提出“拒絕”、“再設計”、 “減少”、 “再利用”、 “回收”、 “修復”,持續的追蹤並減少土地上的塑膠微粒,保障我們的糧食安全、生物多樣性與永續農業。
根據美國的研究,農業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約 17%。氣候變遷包含乾旱 (drought)、水災 (flooding) 與更長地野火季節 (wildfire season),增加了農業與畜牧業的挑戰。隨著永續農業的快速發展,美國提出了四個欲解決氣候變遷的辦法,首先,加州的公司 Terviva 研發出具氣候韌性的豆類,可以承受惡劣的氣候條件,其蛋白和油脂豐富的種子,可以永續地替代棕梠及大豆;第二,位於密蘇里州的生物科技公司 Pluton Biosciences 發展出微生物相關產品,應用於作物種植,每年每公頃可以吸收將近兩噸的碳,並補充營養於土壤中;第三,室內種植為目前較不受氣候變遷影響的方式,不過需要較多的能源來提供光線來取代太陽光,科羅拉多的新創公司 SunPath 研發光纖室內照明,傳遞真正地陽光到室內,而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 GrowFlux 智慧照明系統,節省了 20-30% 的能源;最後,一氧化二氮 (Nitrous oxide) 為溫室氣體釋放於農業用地,根據環境保護局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的研究,對大氣的破壞程度為二氧化碳的 300 倍,田納西州的新創公司 Mobius 正在研發新一代的可生物分解地塑膠,且原料來自於農業與工業用塑膠,這種塑膠在控制下可以為植物傳遞氮元素,也取代化石燃料的肥料,改善土壤品質且固氮。
美國的氣候科技發展,在政府支持下正快速發展中,期望能解決現今農業等領域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