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農業計畫成果暨資訊交流平台

自然的方法減緩氣候變遷對農業的影響

根據氣候金融與農業中心 (Centre for Climate Finance & Investment, CCFI),全球農業對於氣候變遷的壓力日益增加,像是土地利用的競爭、食物價格與糧食安全的危機。而自然的解決方法包含現有自然資源的保存,避免溫室氣體的釋放,像是再造林、紅樹林的種植、維持生物多樣性、避免土地流失及生態系的再造。依目前氣候變遷造成的環境狀況,需要維持現有資源,甚至再造就已經需要耗費龐大資源,包含人力成本、移植、種植和搬運等可見或隱藏的花費。現行的碳交易市場的運作,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自願碳交易市場 (the voluntary carbon market) 預測今年將超過 10 億美元。另外,根據 Finance Earth 的報導,截至2019年,只有 207.5 億美元的私人資本被計算於促進自然活動和保存投資 (nature-positive activity and conservation investments),然而,自然投資的需求預估每年需 7000 億美元。
氣候變遷如繼續加速惡化,除了農業受嚴重影響外,未來我們也將需要花費更多來彌補氣候造成的自然缺失。

蘇格蘭政府展現農業氣候行動

農業、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遷網絡 (The Agriculture, Biodiversity and Climate Change Network, ABCCN) 的建置,為了促進農民間的氣候變遷資訊的交流,農民們可以互相分享氣候資訊、上傳影片或照片、分享作物相關狀況等,其中參與者也包含政府部門及相關產業,可以一同提供農業知識、即時氣候狀況與環境狀況,為點對點的網絡,共同適應與面對現行氣候問題。
蘇格蘭土壤協會的農業計畫管理者 Colleen McCulloch 提到,現在這個新的網絡期望為未來農業提供一個交流平台,互相學習與提供即時訊息,相信讓大家慢慢習慣這樣的平台模式,可以驅動農業對氣候及大自然的正向地改變。

科學家研發耐熱馬鈴薯

全球氣溫上升,四季變化逐漸不明顯,延長了部分農作物的生長季,炎熱也增加了對農作物的傷害與病害的發生。除了溫度以外,極端的降雨型態,造成全球各地淹水事件頻傳,導致嚴重農損,使得部分需乾旱的作物,像是馬鈴薯,對於淹水與潮濕環境的適應極差,然而太過炎熱也縮減著這些作物的種植範圍與生長。
來自緬因大學 (University of Maine ) 的研究,馬鈴薯為緬因重要的作物之一,研究人員正在研發耐熱的馬鈴薯,同時研究馬鈴薯的病蟲害,包含科羅拉多馬鈴薯甲蟲 (Colorado potato beetle) 和 蚜蟲 (aphid),隨著氣候變遷而大爆發。目前正在進行馬鈴薯的異花授粉 (cross-pollinating ),期望培育出葉子帶有毛且耐熱的品種,阻礙昆蟲在葉片上的活動,期望能降低蟲害,並於美國各地進行高溫逆境試驗,這樣的異花授粉需經歷十年,才可能選汰出新的馬鈴薯品種,以適應氣候變遷的影響。

氣候變遷 促進澳洲森林大火

來自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CSIRO) 發表於 《Nature Communication》的研究,發現過去這 30 年來森林大火的發生,主要原因都是氣候變遷。研究人員分析過去森林大火位置與八項驅使大火的因子關係,包含氣候、燃料、點火和火焰管理等,結合 32 年的衛星資料與 90 年的實地資料。也發現森林大火發生的季節變長,且越來越頻繁,樹種不僅止於澳洲南部塔斯馬尼亞 (Tasmania) 的針葉林,還有東北部昆士蘭 (Queensland) 熱帶雨林皆有紀錄。
近期森林大火在澳洲已超過 30 人死亡,並摧毀數千棟房子,澳洲氣象局 (Bureau of Meteorology, BoM) 指出澳洲從 1910 年開始平均溫度已上升攝氏 1.44 度,預測未來這樣熱引起的事件將迅速地上升並增加,降雨減少,平均大火面積增加五倍,植被的消長演化過程無法完整,生態系統將趨於單一且浩劫。

氣候變遷與減排政策 衝擊越南稻米產業

2021 年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 26 屆締約方大會 (COP26),各國需在明年底前加強 2030 年的減排目標,越南與 109 個國家承諾於 2030 年前減少甲烷 30% 的排放。甲烷排放之大宗,除了牛以外,就是稻米,越南排放的溫室氣體 15% 來自稻米,而稻米正是東南亞國家重要的糧食作物,以越南為例,湄公河三角洲為越南的核心稻米生產地,佔據超過 50% 的稻米產量及 95% 的出口量。然而稻米除了排放溫室氣體的問題外,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湄公河發生低窪地區海水倒灌,使水稻田灌溉水鹽度上升,土壤貧瘠,海水阻隔了土壤的氣體交換,讓甲烷製造菌 (methane-producing bacteria) 擁有更好的生長環境。
越南政府過去稻米優先政策(“rice first” policy),現今已鼓勵農民改種植水果或是水產養殖,並研發新的生產技術以應對環境挑戰與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最後提供農業轉型的補助計畫。

海洋環境變動 影響海洋漁業

氣候變遷造成海水暖化,除了溫度變化外,酸鹼值的變化都正衝擊著海洋生物的棲地環境。來自俄勒岡州立大學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的助理教授發表於期刊《 One Earth 》的研究指出,到了2060年, 60-87% 的海洋中,其生物與化學組成劇烈改變,像是水溫的上升、酸度提高及氧濃度的改變等,改變的程度也與地區有關,有些地區像是澳洲大堡礁海洋公園 (Australia‘s Great Barrier Reef Marine Park) 和厄瓜多加拉帕戈斯海洋保護區(Galápagos Marine Reserve) 預測將改變 76-97%;到了 2030 年,pH 值的增加會減少海水中的碳酸量,碳酸卻是珊瑚與牡蠣等軟體動物外骨骼組成的重要元素。
根據模擬預測未來氣候變遷對地球的改變,提醒我們氣候變遷在未來的嚴重性,現今環境的改變,生物也正適應,甚至離開原本的棲地,又或者無法生存,不僅止於生物多樣性的降低,海洋漁業和現存生物鏈等都將不如以往。

氣溫上升促進魚類感染水黴菌

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西河 (P.E.I.‘s West River) 的鱒魚 (trout) 與鮭魚 (salmon) 常遭受真菌的侵擾,導致死亡。這種真菌為水黴菌屬(saprolegnia),在愛德華全島皆可發現,似乎與周遭水源有關係,大約 50% 的魚都帶有這種真菌,身體外觀上像是有一層棉花或是白斑,且會散布整個個體,直到個體死亡;行為上,感染水黴菌的魚游泳會接近水面,並缺乏警覺心,易被捕食,其中,年齡較老的魚也較容易被感染。
全球暖化下愛德華王子島的平均溫度增加了攝氏 2 度,提供真菌更佳的生長環境。再加上鱒魚與鮭魚在秋天短短幾天於淺溪流中產卵,水溫需在一定的低溫情況下。因此溫度的上升促進了水黴菌的生長,鱒魚與鮭魚的產卵率下降。未來需持續關注並減緩氣候暖化,以維持河川的生物多樣性。

耐熱南瓜的研發解決暖化減產問題

葫蘆科的南瓜屬於一年生草本植物,美國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將南瓜列為抗癌蔬果之一,β-胡蘿蔔素含量更是瓜類之冠。然而,全球暖化造成極端氣候,近年來造成美國南瓜提早成熟,且產量下降。
南瓜生長的最適溫度約為攝氏 24-30 度,美國南瓜重要生產地伊利諾伊州 (Illinois) 於二十一世紀末科學家預測將會上升 4-14 度。來自南伊利諾伊大學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的教授 Alan Walters 正在研究高溫對南瓜的影響,藉由不同品種的南瓜雜交出更堅固莖的品種,期望能抵抗高溫不斷的全球變遷衝擊。

氣候改變未來十年全球農業

近期的極端氣候下,全球農產量不如過去,人類活動製造溫室氣體提高了氣溫、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降雨型態的改變等,都直接影響著農作物的生長,農民需要更快速地適應環境,例如改變播種時間、種植較抗逆境的作物、遷移種植環境到地勢較高處等。
來自 NASA 戈達德太空研究所 (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 GISS) 的研究,結合新的氣候預測與各種最新的作物模型,發現重要作物影響甚鉅,以玉米為例,可種植的海拔範圍很廣,然而溫度上升,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低海拔太熱,甚至傷害玉米作物,美國、西非、亞洲等地近年玉米產量都將下降超過 20%。另一方面,種植於溫帶氣候的小麥,則預測產量將上升,但卻會降低其營養價值。
氣候變遷將使國家間糧食安全更加不平等,儘管現今社會努力減緩氣候改變,全球農業已面臨氣候的衝擊。

孟加拉農業如何應對海平面上升

孟加拉 (Bangladesh) 在過去二十年來受到極端氣候的影響甚遠,水災與海平面的上升,已危及數以萬計的生命,威脅包含土地淹水、高鹽度的溪流與土,使得農作物難以生長。農民們努力地調適並尋找解決方法,他們利用漂浮的苗床 (floating seedbed) 來發展耐鹽品種的水稻,而這個方式其實也存在了一世紀之久。他們將水葫蘆 (water hyacinth) 和竹子 (bamboo) 綑綁起來製作苗床,並利用木屑 (wood chipping) 和椰殼 (coconut coir) 當作肥料,除了稻米外,苦瓜、菠菜和秋葵也可以此方式種植。也有部分當地農民改養殖蝦子或捕捉野生螃蟹維生。
然而,來自孟加拉大學工程與科技學系的氣候專家 Saiful Islam 則提出,為長期解決淹水問題應該朝建造堤防和紅樹林的方向,讓數以萬計因水患而離開家園的人,能夠有機會擁有新的陸地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