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農業計畫成果暨資訊交流平台

荷蘭牧牛業面臨氣候變遷抉擇

荷蘭為 1750 萬人口稠密的國家,動物數量同樣稠密,擁有將近 400 萬的牛隻、120 萬的豬及 1 一隻雞。雖然荷蘭為全世界第二大的農業輸出國,但是農業才佔其溫室氣體排放的 16%。荷蘭牧牛業是排放溫室氣體的主要原因之一,氣候變遷異常的降雨及升溫,威脅著荷蘭畜牧業。荷蘭政府編列 250 歐元期望在 2035 年前減少牛隻數量,以降低主要由化肥與糞便等釋放的氮氣排放,同時減少來自牛隻消化系統的溫室氣體-甲烷排放。
荷蘭政府幫助農民使業務多元化、培訓及創新,如農地接近自然保護區,也會幫助遷移,假如不遵守,政府將會強制徵收土地,並強調別無選擇。加上荷蘭土地不大,無法同時滿足所有需求,房屋用地短缺、農業用地、花卉種植地、歐洲最大的機場用地、密集的道路以及自然保留區,還有現在的減緩氣候變遷影響的政策,這些都使得農民承受極大的生活壓力。

農民看過來!2022年元旦起13項農業新制整理 稻作4選3、水稻收入保險新制上路

烏魚捕撈季節即將結束,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初步統計全臺海捕烏魚數量21萬6千多尾,大約只有去年同期的半數捕獲量,恐將也是近十年來魚獲量最少的一年。
洄游烏魚南下是為了產卵,產卵後的烏魚變瘦,烏魚全身最有經濟價值的魚卵也不適合再做烏魚子,1月中旬以後這些變瘦的「回頭烏」就會北返,水產試驗所呼籲漁民儘量不要再抓,讓這些烏魚繼續成長,等明年再來。

011期|110年度「建構因應氣候變遷之韌性農業體系研究」期末分享會

本期110年度期末分享會彙整五大主軸計畫執行成果,包含因應氣候變遷之糧食安全與農業風險治理、農業生產之韌性與逆境調適、農業生產環境評估與管理知識平台建置、農業氣象資訊加值與災變天候調適、有害生物發生分析與調適策略,透過期末分享會的分享,讓各執行團隊瞭解綱要計畫執行成果並提供交流分享機會及空間

愛爾蘭發展碳農業

愛爾蘭政府擴大發展碳農業,關鍵在於固定溫室氣體於土壤。碳農業是指藉由土壤、作物根部、木頭及葉子來儲存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期望能減輕氣候變遷的影響。於 2020 年設置的全國農業土壤碳觀測站 (National Agricultural Soil Carbon Observatory, Nasco),發展了監測土壤碳含量的系統,也設定了碳含量的基準值,低於則會進行碳捕捉。農業部長 Charlie McConalogue 配給了 270 萬歐元的額外基金在購買溫室氣體監測設備,增加使用的範圍,與各種不一樣的土壤種類等地使用。
Nasco 取樣多處農地土壤,監測其中碳含量,為電腦運算提供一個較平均的土壤碳含量基準,除了希望解決氣候變遷外,更期望農民能受惠,藉此改善土壤品質。

加拿大極端氣候 芥末與薯條供不應求

加拿大近期由於乾旱及淹水等極端氣候問題,導致作物生產與運輸的困境,造成國際薯條和芥末供應的短缺。像是英屬哥倫比亞水災影響馬鈴薯的出口,加拿大也是世界最大的芥末供應商,然而卻因乾旱而供應短缺,相較去年,芥末種子減少了約五萬噸,價格飆漲近兩倍。加拿大西部在今年發生六十年來最嚴重的乾旱,除了農作物生產受影響外,連帶無足夠的牧草,也影響畜牧業。以今年來說,加拿大的玉米生產量提高,馬鈴薯也提高 18%,但小麥、油菜、大麥、黃豆及燕麥皆下降,為十年來最低。
豪雨造成加拿大泥石流的發生,強迫超過千人離開家園,並毀壞道路、鐵路及橋梁,大大地影響加拿大的馬鈴薯出口,即使因氣溫變高而有較好的產量,另一方面,全球疫情也阻斷了各國的進出口供應鏈。期望氣候變遷及疫情的減緩能使芥末與馬鈴薯的供應回復正常。

氣溫對水稻台稉9號穀粒成分與食味品質的影響

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近50年來已升溫超過1℃,2040年極可能超過1.5℃。前人研究指出高溫將降低水稻產量與外觀品質,以稉型稻較顯著。臺灣為全球栽培稉稻地區中緯度最低者,面對暖化的傷害將是首當其衝,因此高溫對稉稻栽培影響的研究更是刻不容緩。
據此,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第152期之「氣溫對水稻台稉9號穀粒成分與食味品質的影響」探討穀粒成分、食味品質與氣溫環境之相關性,藉此評估最佳栽培時期之氣溫環境,作為未來良質米操作規畫與擬定因應未來氣候變遷之稻作生產調適技術之依據。

110年度建構因應氣候變遷之韌性農業體系研究-高溫氣候畜禽因應調適成果觀摩影片

因應氣候變遷對畜牧業所造成的產量問題提出對策。展示乳、肉牛及白羅曼鵝產業耐熱抗逆境能力與耐熱生產效率之調適措施及選育,建立調適性技術,降低動物們熱緊迫所造成的產能損失,穩定產業供給,以提升競爭力。藉由韌性農業計畫,建立耐熱抗逆境指標,提出解決方法。
經過調適後可觀察到牛隻有採食及反芻的行為,表示當環境溫度降低,對於其採食行為是有幫助的。希望藉由影片分享,能讓廣大農民受益。

氣候變遷衝擊農業 加重非洲飢荒問題

聯合國糧農組織 (U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 非洲的飢荒問題相較於 2014 年已提升了 50%,將近 1/5 的人口,約 8,900 萬人,營養不良及糧食不足問題,由於氣候變化導致農產下降、疫情爆發及國內衝突上升等原因,一直無法解決。極端氣候導致乾旱及非洲雨季的不正常,農作物的收成量減少,甚至無法種植,糧食更加短缺。
Covid-19 的爆發,讓很多非洲家庭的經濟狀況變得更加困難,除了糧食短缺外,為避免接觸,很多的商業行為暫停,沒有收入來源,甚至疾病纏身無法工作,醫療費用的支出等,生活困難更導致資源的搶奪,非常多層面的影響相互扣合在一起,重創非洲。聯合國期望在 2030 年之前能解決飢荒問題,認為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氣候變遷與衝突,提供短期的援助外,也投資當地的農業發展。

美國研發抗逆境蔓越莓 對抗極端氣候

蔓越莓為美國節假日菜餚中重要的角色,像是感恩節或其他冬天節慶,也常常被做為果醬或是罐頭販售,然而,近期因為氣候變遷的影響,造成蔓越莓產量的下降,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服務中心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s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ARS) 目前正研究蔓越莓在極端氣候的耐受度及生產。近期的高溫與乾旱,蔓越莓對於熱逆境非常敏感,導致近期的產量下降,以產地紐澤西 (New Jersey) 和馬薩諸塞州 (Massachusetts) 為例正經歷氣溫快速升高,將導致蔓越莓提早成熟落果,果實變小,品質下降,提升病蟲害的發生。
ARS 正研究蔓越莓的基因序列與環境的關係,期望藉此研發出抗逆境的蔓越莓品種,不論是較耐熱、耐乾旱或是土壤酸鹼度。